推动老挝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国开路人专访
(本刊记者/黎敏)在中老铁路建设以前,老挝没有一条像样的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中老铁路正在开辟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崭新通途。
在老挝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位置的农业领域,也有这样一位中国“开路人”。他带领团队实现了老挝大米出口中国“零”的突破,为老挝培育出了自己的水稻新品种,并正在建设“一带一路”跨境铁路线上的第一个境外粮仓。他就是湖南炫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国武。
湖南炫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国武
年11月,徐国武将作为中国企业代表,到广西南宁参加老挝国家领导人与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简称对话会)。对话会作为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系列重要活动之一,在为中老两国政企合作提供高端对话平台的同时,也将展现在老中资企业的良好风貌。
推动老挝现代农业发展,从一粒米说起
6年前,徐国武随湖南省“一带一路”考察团第一次走进老挝,在那里,一碗质朴的米饭让他想起了儿时的味道。他想把这样的大米出口到中国,便决定留下来投资。然而,随着项目推进,徐国武发现老挝大米的出口国际标准几乎是一张白纸。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让老挝大米虽然“绿色”,但品质良莠不齐,达不到出口中国的标准。
徐国武在老挝
无标准、无组织、无渠道,在“三无”的老挝大米出口之路上,徐国武躬身细作,花了近两年时间,将“中国标准和技术”引入老挝,创建了一条完整的、国际化标准的大米出口产业链,实现老挝大米出口中国的历史性突破。
“我们采用‘2+3’的生产模式,由当地农户出地、出劳力,我们出资金、出技术、出市场回购渠道,并对大米种植的各环节制定严格的标准。”据徐国武介绍,如今这个标准不仅成为老挝大米出口的“国标”,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采纳。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从年建国以来,就一直想把老挝大米通过正式的渠道出口到中国,但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因此,帮助老挝大米出口中国是我这一生做过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徐国武表示,在老挝的6年时间里,除了帮助老挝对华出口大米,另一个让他倍感成就的,就是建设老挝现代农业产业园(简称产业园)。
老挝实现了大米出口中国“零突破”
徐国武所说的产业园,是炫烨(老挝)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航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与老挝农林部联合策划建设的项目。经中老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约,已被纳入中老两国政府《第二轮中老产能和投资合作重点项目清单》。项目占地60公顷,选址在中老铁路万象货运站,将建设20万吨的粮仓,打造“一带一路”跨境铁路线上第一个境外粮仓。
“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到年,产业园将实现老挝向中国出口农产品万吨,年出口额40亿美元以上的目标,每年将为老挝增加财政收入1.7亿美元,帮助老挝33万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徐国武说,“此外,项目建成后还将带动旅游、物流、房产、教育等产业的发展,使中老铁路真正成为一条贸易互通、文化融通、人员沟通的大通道,实现从中老铁路到‘中老铁路+’的全方位发展。我们也希望通过产业园的建设,秉持绿色理念,把老挝打造成‘一带一路’沿线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和健康‘一带一路’。”
老挝大米出口中国启动仪式
参与东博会:对话高层赢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