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丨重庆如何更好地发挥三个作用
核心提示
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周年,党中央作出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拉开了西部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的序幕。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要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重庆如何更好地发挥“三个作用”?1月13日,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联合举行专题记者会,邀请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03:03“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专题记者会发挥支撑作用重庆有五大优势
1月13日,“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专题记者会上,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列席人员、市发改委主任郑向东,市人大代表、潼南区委书记曾菁华,市政协委员、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敬,共同解读重庆如何对标对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努力把区位、生态、产业、体制优势转化为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发挥支撑作用的强大动能。
▲郑向东
▲曾菁华
▲李敬
积极探索
重庆发挥支撑作用具有五大优势
郑向东称,目前,在发挥支撑作用上,重庆具有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改革开放、生态等五方面优势,所发挥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这主要表现在国家中心城市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显著强化,产业支撑作用持续提升,改革开放支撑作用不断彰显,绿色发展支撑作用逐步加强。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是重庆对于西部、对于国家的使命。
李敬表示,对照中央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新要求,目前重庆发挥支撑作用有三方面较好的条件。
经济支撑: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亿元,占西部地区的11.05%,在西部地区处于第三位;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在全国处在第十一位。
开放支撑:重庆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重庆开通了全国第一条中欧班列,推动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中,重庆进出口总值增长5.36倍。
生态优势:重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积极作为,在最近公布的全国生态文明指数评价中,重庆排在全国第三。
当好“顶梁柱”
着力推进“大开放”和“大保护”
李敬认为,与上一轮西部大开发相比,中央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有新的战略定位,这就是:实施大保护、推进大开放和着力高质量。
发挥好支撑作用,这就要求重庆当好“顶梁柱”。即重庆与其他西部地区的关系,要从独自发展到带动发展开放。重庆在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着力推进“大开放”和“大保护”。
大开放才能让全球要素资源不断向重庆汇聚。为此,重庆要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成渝两地在开放通道、开放口岸建设、开放市场和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中心方面进行合作。
“激发合力,让大通道更好用,才能为西部地区装上新的增长引擎。”李敬表示,这需两地整合政府支持模式、统一支持政策,发挥出统筹大市场和大通道功能。
实施“大保护”方面,重庆要加大力度,只有建好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在绿色发展上才更有作为。重庆要建立绿色核算制度,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生态治理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核算体系,绿色审计制度和绿色核算的生态补偿制度等。
多措并举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建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重庆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支撑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
重庆如何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郑向东表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充分体现了对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高度重视,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大力支持,对重庆发展的亲切关怀,是赋予重庆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是重庆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
曾菁华表示,目前潼南已建成渝遂快速铁路、渝遂高速公路和潼荣高速公路,正在推进建设合潼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渝遂扩能高速公路、兰渝高铁、市郊铁路、涪江黄金水道、通用航空机场。
“要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除了要加强交通建设外,潼南将抓好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核心竞争能力。”曾菁华表示。
目前,潼南的蔬菜、柠檬、油菜、小龙虾、花椒“五朵金花”叫响全国,将在成渝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中有突出优势。
未来,潼南将加快发展天然气综合利用及精细化工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中发挥自己独特作用。
李敬认为,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现了3个“更加”的变化:
更加明确了成渝两地在西部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两地发展不只是“一域”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局”的大事。
更加明确了两地发展定位,明确了在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
更加明确地凸现了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释放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动力源。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意义重大。”郑向东表示,今年市发改委主要在五方面发力,即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等;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潼南片区合作事项和项目,建立渝北、长寿、广安、垫江经济协作区。
李敬认为,可从三个视角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增长极视角,突破经济规模、产业和制度支撑等关键性瓶颈;比较优势视角,双方要避免区域无序竞争,打造特色通道经济和一批区域特色化中心城市,承认发展的差异性,保障各地区发展的多样性,实现区域的特色发展;开放视角,融入国家战略,抱团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更好发挥重庆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带动作用”专题记者会深化合作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
随着重庆这个“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加快融入全球市场,中国的重庆正变成“世界的重庆”。1月28日,重庆两会举行“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专题记者会,市商务委主任张智奎,市人大代表、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共同解读重庆如何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建设“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城市。
▲张智奎
▲王志杰
▲王济光
东盟成重庆第一大外贸市场
张智奎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以来,已从气势磅礴的“大写意”转向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在开放通道拓展、开放平台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开放环境优化、交流合作深化等方面,正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走深走实。
目前,重庆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聚力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建设,推动与“一带一路”陆上、海上、空中、网上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立体化网络新格局。
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突破班,渝满俄班列开行累计突破班,西部陆海新通道线路延伸至全球88个国家、个港口,江北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95条,开通中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当“一带一路”倡议响彻世界,重庆正顺势而为,不断加速开放的步伐。
据了解,年,我市实现外贸进出口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保持亿美元以上,外商直接投资23亿美元左右,居中西部前列。同时,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年对“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增速超过30%,东盟成为重庆第一大外贸市场。
年重庆市属国企利用外资项目共8个,实际利用外资5.34亿美元,同比增加.34%。
近年来,重庆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打造服务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在市国资委直接支持下,庆铃集团成功引进日本五十铃新型皮卡车,并首次向菲律宾销售商用汽车台,总额约万美元;重庆机电集团深化与美国康明斯公司新能源动力合作;重庆机场集团、重庆旅游集团、重庆交运集团、市水务资产公司积极与新加坡、香港开展项目合作,推动“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年,市属国企新签境外工程项目14个,合同金额1.31亿美元,涉及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乌干达、尼泊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境外在建工程项目50个,合同金额14.88亿美元,涉及老挝、印度、巴基斯坦、利比里亚等国。
通过深化国际国内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重庆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新金融峰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地方领导人会晤等国际性论坛和重大会议成功举办。年新增白俄罗斯、乌拉圭两个国家来渝设立领事馆,驻渝总领事馆数量达12个,全市国际友好城市达48个,友好交流城市达到个。“走出去”和“引进来”在重庆相互激荡,迸发了更多合作的火花。
让大通道“畅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张智奎介绍,我市现已形成“战略平台+园区平台+功能平台+活动平台”的开放平台体系。开放平台贡献了全市外贸进出口的七成,吸收了全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八成,是全市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主战场,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窗口。
其中,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逐渐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名片,自贸试验区在陆上贸易规则、物流金融、多式联运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而两江新区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均占全市的30%以上,成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
王志杰表示,两江新区无比清晰地认识到,只有依托大通道,才有大物流、大贸易,因此必须让大通道“畅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两江新区努力将果园港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多式联运的枢纽基地,并把果园港建设成为和新加坡港相互协同的双枢纽港。目前首批运贸一体化模式运输的哈萨克斯坦进口粮食班列已经抵达果园港,并积极发运中亚班列。
目前,国务院已正式批复果园港口岸开放;两路寸滩保税港整体的水平已跻身全国保税港区的前三强,并通过“保税+智能制造、服务贸易、跨境电商、航空产业”等方式实现多项业务突破;江北嘴的国际金融中心路演功能、贸易功能、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悦来国际会展去年举办国际性会展24个,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参与。
重庆要全力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补短板
开放的空间决定着发展的空间,开放的水平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质量。接下来,重庆该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王济光指出,去年8月份国家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这是包括重庆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但由于该规划涉及到的沿线国内地区比较多,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向型产业体系发育状况不同,各地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省际利益诉求也不同,所以在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交通运输瓶颈明显、物流成本偏高、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有效产业支撑不够,通关便利化水平也有待提升。
王济光认为,重庆以及各地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完善省际协作机制,拓展区域性国际合作机制。例如,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单向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仅仅停留在重庆与新加坡两个枢纽“点”,缺乏整合中国西部地区和东盟地区之间的合作机制,以及区域性国际合作顶层设计。此外,铁海联运中的铁路、海运两种运输方式衔接也有待加强。
王济光建议,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倡导者和推进工作的谋划者,要推动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强化《规划》的实施,并推动完善国内省际间跨区域协作机制,参与国家与通道沿线国家的多双边磋商,努力争取形成更多创新合作开放平台。
同时,重庆还应完善运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组织模式,提高协调联动机制的区域协同性和通道服务方式的务实有效性;加强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区域合作,提高通道通关效率;联手打造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并争取尽快启动建设有关省际骨干铁路,探索创新海铁联运“一票制”服务新模式,推进多式联运“一口价”改革。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专题记者会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绘就最美底色
1月13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专题记者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卫,市人大代表、长寿区委书记赵世庆,市政协委员、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勇,对重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新成效进行了新闻发布。
▲陈卫
▲赵世庆
▲张勇
改善环境质量
绘就最美底色
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美底色。作为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区,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必须不断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优先项”,进一步加大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
“年,重庆统筹推进建、治、管、改,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陈卫说,我市以实施“双总河长制”为抓手,深入推进“三水共治”(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累计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工程与措施3余项,实现全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6%,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全市无劣V类水质断面,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
同时,全市上下深入实施“蓝天行动”,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天,其中空气质量优的天数天,同比增加23天,为年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危险废物实现“一物一码”管理,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实现镇级全覆盖;完成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共治理修复污染土壤15.5万立方米,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调整产业空间布局
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示范”二字,既是信任,也是鞭策。重庆立足自身的定位与优势,探索出一条颇具示范意义的绿色发展路径。
“长寿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生态环保作为长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保障线。”赵世庆说,为推动绿色发展,长寿区以国土规划、“多规合一”为基础,大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布局,既确保了生态环境免遭无序开发,又为高质量发展留足了空间,避免了散乱、无序、低效发展。
长寿还严格规定在长江干支流1公里以内禁建、扩建化工、纺织等污染风险比较高的产业,严把环境的准入门槛,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清单,提高招商引资环境准入门槛。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寿区拒绝、劝退能源消耗高、安全风险高、环境污染风险高、产生了污染处理难度比较大的项目达70多个,涉及到投资余亿元。
对已建成项目,长寿则建立了“装置级、工厂级、片区级、经开区级、河流级”五级事故风险防控系统和在线监测系统,坚守兑现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的承诺。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不少突出环境问题,面临着大量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需要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
“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将为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根本保障。”张勇说,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科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距离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推动我市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还有一定差距。
张勇表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环境保护,还需在五个方面予以增强。一是要面向我市生态环境管理重大需求,建成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学科体系,在一些重大环境问题和领域逐步实现从“跟跑为主”向“并跑或领跑”的转变;二是要着力开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三是加强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让真正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四是全面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其支撑作用;五是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科技领域的投入,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科技创新,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夯实科技基础。
记者:杨永芹白麟王翔
图片:罗斌
美编:唐琳后期:李平何庆渝(实习)
视频文案:孟涛
编辑:王君
校对:柏云辉
审核:何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