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新昌小伙叶剑锋我在老挝教汉语钱

白癜风又快又好的偏方 http://m.39.net/pf/a_4699279.html

叶剑锋口述记者史春波整理

晚上,老挝万象。叶剑锋打开电视机,一部纪录片正在播放,名字叫《光阴的故事》。

这部中老合拍的纪录片,网络总播放量达数百万次,感动了两国民众。

在这部片子里,新昌小伙子叶剑锋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画面上,他拿着笔,教老挝学生写汉字。

那时,他的身份是老挝国立大学的汉教。

在老挝7年多,他见证了中老两国的友谊。日前,他回国探亲,向我们讲述他的“光阴的故事”。

初到老挝,兴奋好奇

记得孩提时,我有过一个梦想:住在一个大大的红顶白墙的大房子里面,透过窗可以见到很大的树,枝繁叶茂,走到院子里便是蓝天白云,闻着花香,听着鸟鸣,闲来画画写生……

没想到,过了10多年后,我真的去了这样一个国度工作、生活。

通过层层遴选,年7月的一天,我收到了来自中国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发来的公派至老挝国立大学工作的通知书,激动之余,我便通过上网和翻书去了解老挝,但那时有关老挝的介绍并不多。

年12月21日,我飞往老挝赴任,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国,开启了我与老挝的缘分,并随着时光一天天积累。

随着机舱里空乘人员提示:“我们将在30分钟后抵达老挝首都万象……”

坐在机窗边的我按耐不住兴奋,伸长脖子往窗外看风景,12月份从中国飞老挝,就像冬天飞到了秋天,身上的衣服在飞机上就开始一件件脱。

天啊!原来我来到了一个大森林,蓝天白云在猛烈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精神,各种层次的绿色包围着零星分布的红点点,没错,红点点就是老挝万象的建筑了……这与我印象中高楼林立的城市概念有很大差距。

老挝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和几位老师在机场接到了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系主任当时说:“哇,叶老师这么小,不像老师,像个留学生。”

其实,我们汉语教师刚到国外就是先做“学生”,学习了解当地国家的语言,文化习俗,学会跨文化交际,适应外国的生活,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老挝过的第一个晚上,我超级兴奋,兴奋来自于白天见到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来自于今后未知的时间和空间……

于是,晚上8点多,我实在按耐不住好奇心,一个人从老挝国立大学走路到凯旋门。

老挝的汽车不多,一路上许多摩托车飞驰而过,灰尘飞扬,到了凯旋门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绕着广场一圈,远近高低各个角度把凯旋门看了个遍。

语言不通、交通不便是初到老挝生活和工作时会遇到的难题。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下,自己独处,思考的时间会比之前在国内时要多,内心对话的时间也随之较多。

老挝学生,热情友好

学校给我安排了一个单身公寓,虽然简陋,却也清清爽爽。

由于教学的原因,我的老挝生活更多的是与老挝学生们在一起,课上,我教老挝大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知识,下课了,我也本能地向老挝学生们学习老挝语和老挝文化习俗。

对于刚进老挝大学中文系的老挝学生而言,我们中国老师需要给他们取中国名字。

有一次和中国同事,几个中国朋友在外面吃饭,同事接了“你好!李连杰,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在场的其他朋友都张大了嘴问:“你们和李连杰要拍戏啊?”

“哈哈,那是我们老挝学生的中文名字,还有学生叫’刘德华’的呢。”我的中国同事忙兴奋地打趣解释道。

5月到10月是老挝的雨季,这个季节有时连续几天下雨,偶尔几天艳阳高照,有时万象的东边下大雨,西边仍然烈日当空。

就在有一年的雨季,我在寺庙过了一夜。

记得那天是周末,和往常一样,我骑了个自行车从学校到万象市区买些日用品,白天阳光明媚,到了晚上8点多,突然大雨滂沱,一旦下雨,街上也就没车没人了。

我一边看着雨水在屋顶和路上冲刷,一边想着,怎么办呢?趁着雨小些了,我就骑着车去了附近的一个寺庙。

因为,我想起,那个庙里有跟我学习中国书法的老挝学生“根芽”和尚。

夜已深,我推着车进了寺庙,去到了他住的房间。很难为情地敲了敲门,他开了门,很镇定地说“老师我已经睡着了,你怎么来了?”

我回应:“你好!下大雨了,我来躲雨……”

这位和尚学生的中文名字叫“根芽”。他看到我全身淋湿了,就招呼我进房间。

他很淡定,安排我洗澡,并收拾了一下他的床说“老师,您今晚就在寺庙里休息吧,您睡我的床。”我说:“谢谢,我还是睡地上吧。”

他还是铺好了被子让我睡。那一晚我睡得特别好,因为寺庙的安静,外面催眠式的下雨声,还有和尚学生的淡雅招呼……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和尚已经把“化缘”来的一碗面条放在了桌子上,上面一张纸:“老师这是您的早饭,我很快就回来。”

我顿时一种电影里的空间错觉……非常感恩,感恩与和尚学生的缘分。

老挝学生给我带来的惊喜也不止一次,有一年生日,我都忘了那天我生日。我在家备课。

傍晚时分,突然一位老挝学生给我打了“老师,请问你在哪?我上个学期的考试考得不太好,我可以去你那看看试卷吗?”

我说:“我在家,你来吧。”

过了5分钟,我听到学生叫我:“老师,我来啦!”

我一开门,一群老挝学生拿着一个蛋糕,烛光映着每个人的脸,唱着“祝你生日快乐!……”

当时的我太感动了,都有点反应不过来了……后来得知学生是从我的社交网上得知我生日日期的。

正式这一次次与老挝学生教与学,工作与生活上的交往,交流,我已经把老挝深深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了。

叶剑锋在介绍书法作品。

10公斤橘子只肯卖3公斤

相对于国内的快节奏工作和生活,老挝的生活显得悠然一些,总让我想起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一天周末,我搭着中国朋友的车去万象郊外看风景,中午路过看到两个老太太在卖橘子,我和朋友一起下车,看到篮子里是老太太自己家里摘的橘子,就10公斤左右,我们看老太太不容易,就用老挝语和她沟通,能否全部卖给我们。

其中一老太太用老挝语回答的大概意思是:“你们全买走了,我们下午做什么?你们买3公斤就可以了。”

说完,老太太和我们微微笑。我们买了3公斤橘子上了车,回味了与老太太的对话……

顿时,让我们有了“姜太公直钩钓鱼,愿者上钩”的联想……看到了陶式的田园景,遇到了怡然自乐的陶氏人。

如果说你认为佛教国家总是安安静静的,那你也错了。

每年的老挝泼水节,当地人叫“宋干节”就相当热闹,连续三天泼水庆祝,可谓举国欢腾。

记得那是我在老挝过的第一个新年,我就被老挝学生泼得相当“惨”。

那天,隐约听到了外面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原来是我的几个老挝学生,还带来了一箱啤酒,他们有的拿着冰块,有的拿着水枪,有的拿着水桶,我一出门就向我泼水,并把冰块塞到我的后背,那一个冰爽,至今难忘,整个人瞬间飞了起来。

热情的老挝学生进了我的房间,我们围坐在一起,一位男同学早已经倒好了啤酒,几位女同学拿出了带来的老挝菜肴……我感觉被他们包围着,不愁吃,不愁喝,只有夹杂着老挝语和汉语的爽朗笑声与满满的自足感……也正是如此,过一个老挝新年基本会重个几公斤。

那时我不太会老挝语,来的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也有限,但通过酒杯的碰撞,互相间一勺一勺的祝福水已经将彼此的心灵打通。

我常常和老挝学生开玩笑说:“你们学习汉语,中国文化有困难就找我,老师在老挝生活有困难就会找你们。”

老挝语和汉语有一些发音类似语义却不同的词汇,也会引起不少笑话。

有一次下课,刚好是中午,有一位大三的老挝学生远远地和我打招呼说:“老师,你要去哪吃饭?我请你吃‘烤鸡’。”

我说:“好啊,去哪吃?”

他说:“在面包店里。”我一下子便愣住了。

原来汉语发音“烤鸡”就是老挝语“面包”的意思,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老挝风光。新华社资料照片

摄制组找我拍了上课的画面

最近热播的《光阴的故事》是一部纪录片,也是中老建交55周年献礼片,去年拍的,

这个月,随着习近平主席的到访老挝,这个片子又火了。

11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老挝,并在当地发表署名文章《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文章里提到:“中老合拍的纪录片《光阴的故事》网络总播放量达数百万次,深深感动两国民众心灵。”

在国内的亲戚朋友很多打电话给我说,看到了你的画面。

“你好,叶老师吗?……想拍摄您给老挝学生上书法课的场景,可以吗?”

一天刚下课,我就接到一个电话,后来见面得知是《光阴的故事》摄制组的记者。

根据约定我们在老挝国立大学中文系楼下见面,没等我到,摄制组就已经和老挝学生们聊上了,看得出语言和文化碰撞得很是愉快。

感觉得出,虽然摄制组来自祖国,但交谈中已经把我当作当地人一样交谈了,好奇心如我刚到老挝时那样问老挝的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物产……

对外国人来说,汉字是学习汉语公认的难点,摄制组经过打听找到了我,希望我配合拍一些我给老挝学生上汉字课的片段。

拍摄是以一位老挝学生(中文名:张白玉)的汉语学习为线索进行串联。

和往常一样,课前,我在白板上先写好了上一次课学过的笔画,上课时先复习,再讲解新的笔画,通过互动让老挝学生上台书写,带领老挝学生一起打拍子念……

这也就是大家在片子里看到的画面了。

老挝风光。新华社资料照片

带着文房四宝做教具

我喜欢书法,不管到哪业余时间总会和笔墨纸砚一起度过,到了老挝后亦然。

初到老挝那年,市面上根本找不到写字作画的工具,种种现状我当时感觉很是孤独,所幸的是在国内出发前我特意减少衣物,放了很多文房用品在行李箱。

“宣纸”,“毛笔”,“书法”……哪怕汉语学得比较好的高年级老挝大学生都不知道是啥东西。慢慢地学校开设了汉字识写课,中国书法课,我开始担任书法教师,主编适合老挝人学习的《汉字识写》教材。

我带来的文房用品都一一成了形象的课堂教具。

“书法是什么?”,对于外国人来说连书法的载体汉字都很陌生,哪讲得清楚呢?最直接最形象的往往是通过视觉的呈现去展示了。

年,中老建交50周年之际,由中国驻老挝大使馆,老挝文化部和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在老挝国家文化宫举办了“庆祝中老建交50周年叶剑锋书法展”。

那段时间,我25平米的宿舍成了创作间,储藏字画间,生活区域一直挤压,床除了晚上睡几小时,就是放宣纸,割宣纸用的地方了。

为了起到作品装裱结合老挝当地特色的效果,白天打着“嘟嘟车”选木条,设计画框……很多老挝语讨价还价,形容词,动词都是当时学会的。

年,由老挝中国文化中心,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老挝书法家协会主办了“首届老挝中国书画展”,并发起成立了“老挝书法家协会”。

展览共展出了33件中国书画作品。

一位参展的老挝学生很激动,专门带了自己亲手做的老挝超大“粽子”到现场:“老师,这是老挝的粽子,我很高兴有作品展览,我很希望有一天能去中国看书法作品。”

他的眼神中有很多的憧憬,将自己的人生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会汉语的学生工资翻几倍

老挝首都万象是一个迷你的首都,城市不大,沿着湄公河而建,宛如月亮,因此万象也叫“月亮之城”。

这么多年,我见证了老挝的发展,它与中国息息相关。

比如,年,老挝是第九届亚欧首脑会的东道主,为办好大型会议,中国政府对老挝进行了很多援助,比如建设老挝的国家会议中心,完善主干道路的基础设施,为亚欧首脑会以及此后的国际性会议提供了很多保障。

现在,我在老挝时不时就会在大街上看到很多中国国企、央企的建筑公司名字,很多工程建好后都成了地标,老挝首都的城市风景也越来越漂亮了。

随着老挝汉语教学的发展,中老文化交流的深入,老挝中国文化中心等引进越来越多的中国文艺节目到老挝表演,越来越多的老挝人学唱中国歌曲,学习中国书画。

学习汉语的老挝学生毕业后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工作,他们也是一座座中老友好的桥梁。

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也非常吃香。我时常会接到“叶老师,可否给我介绍下汉语比较好的老挝学生来我们公司工作,工资从优……”

相对来说,会汉语的的老挝学生工资是别人的2到3倍。学以致用,学习汉语后的就业优势也促使了老挝的汉语热。

比如,老挝学生“李国明”(中国名字)和“王那宽”(中国名字)本科毕业后就留在了老挝大学中文系任教,之后得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到了中国读了硕士,接着又回到老挝大学中文系任教,还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到了中国攻读博士。

我相信,随着中老高铁的建设,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将来到“一带一路”沿线第一个国家——黄袍佛国老挝这片热土,致力于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合作与交流,书写下越来越多的中老缘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2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