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藩属国,为何如今很少成为我们的
古代中国的中央王朝,威名远播四方,八方来朝,逐渐形成了以朝贡体系为基础的宗藩制度。特别是在明清时代,宗藩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从中亚、南亚到朝鲜半岛、南洋诸岛,不少国家跋涉千山万水,纷纷遣使进呈贺表以示臣服,加入了中华帝国的宗藩体系。
直到近代以后,西方殖民者逐渐蚕食了中国周边的各个小国,才动摇了朝贡体系和宗藩制度的基础,这些国家陆续解除了和中国的宗藩关系,有的成为西方殖民地,有的被其他国家兼并。
纵观历代,虽然中国的藩属国数目史载有很多,但最核心的藩属国还是朝鲜和越南。
直至明清时期,苏禄(今菲律宾南部)、暹罗(今泰国)、琉球(今被日本非法占领)、南掌(今老挝)、缅甸、廓尔喀(尼泊尔),也成了主要的藩属国成员之一。
二战后,与中国有历史渊源的这些旧藩属国大多获得独立。毕竟有着数百年的宗藩关系和双边交往史,这些国家理应与中国关系亲近。那么,这些国家现在与中国的关系到底如何呢?
答案似乎让人高兴不起来,他们与中国的关系普遍并不算太和睦。
历史上的藩属国如今对待中国态度如何?东南亚的菲律宾,这个国家的前身是由中国的藩属国苏禄以及华人势力极强的吕宋逐渐发展起来的。苏禄王国可谓是对中国最忠诚、最恭谦的藩属国之一。明代,苏禄王多次访华,苏禄东王巴都葛叭刺就病逝并安葬在中国。到了清乾隆时期,苏禄国甚至上表希望内附,加入中国成为大清帝国直辖的领土。
可如今,经历了西班牙、美国数百年统治的菲律宾,一向唯美国马首是瞻,在南海问题上没少给中国捣乱,甚至一意孤行搞出了一场“南海仲裁案”。无论是杜特尔特还是阿基诺三世,乃至历任菲律宾总统,骨子里都是亲美派,“中菲友好”在一些时候成了一纸空谈。
缅甸、泰国和中亚那些国家,也都是昔日的大清藩属,中亚一些国家甚至直接建立在大清割让给沙俄的领土之上,如今他们一直在亲华和亲美之间摇摆。
这些国家境内很多地方都有美军基地,美国势力渗透得也很深,虽然也许他们并不直接与中国为敌,但给中国制造麻烦却也着实不少,也够令人头疼的了。
廓尔喀(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异域番邦,如今都成了印度的势力范围,锡金更是直接被吞并,他们与中国的关系是阴是晴,完全取决于印度的心情。
一直抱着“事大主义”的朝鲜半岛,北边那是新中国用数十万烈士的鲜血拯救的,但现在却是个不太驯服的国家,中朝两国虽然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但在很多问题上朝鲜一意孤行,还常与中国唱对台戏,血浓于水的交情快被他们折腾没了。
朝鲜半岛南边,两国关系总体还算不错,还保持了繁荣的经贸合作,但这一切都建立在“韩美同盟”的大前提下,毕竟南朝鲜是一个铁杆的美国“小弟”,在萨德部署等问题上也没少给中国添堵。
南边的越南,在过去那是仅次于朝鲜的又一个“小中华”,可后来越南变成了什么样子却是人所共知,我们勒紧裤腰带却养活了一个白眼狼。如果不是狠狠揍了他一顿,真出不了这口恶气。
通过这么一看,历史上中国的藩属国,现在对中国的态度普遍并不友好。虽然沐浴了数百年天朝的礼仪教化和浩荡皇恩,但这些国家没学到多少“温良恭俭让”,如今还摆出一副和你不熟的样子,这些国家的表现让中国人常常想起一个成语——忘恩负义。
古代中国是怎么对待藩属国的呢?古代中国对藩属国态度一直是十分亲切的,我们一直以怀柔远人的态度对藩属国的君臣民众,除了册封新王登基以外,也并不干涉藩属国内政,对藩属国的赏赐更是远远多于进贡。
在于中国的藩属和朝贡关系中,这些国家其实都是获益的,经济因为与中国贸易而发展,科学技术得到了提高,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他们的国家安全得到了中国的保障。
像朝鲜,曾经多次遭遇外来侵略,明清因为朝鲜是自己的藩属国,所以多次派兵保护朝鲜,以尽宗主国的责任。
经历了历史巨变,藩属国这种制度与中国彻底无缘了。无论双边关系是好是坏,是疏是亲,国家是大是小,在外交上现在都是平等原则。
利益的互相获取才是推动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核心要素,只要认清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翻脸比翻书还快。比如某个国家,前脚刚刚在北京参观了阅兵盛况,后脚回国就搞了个高空反导防御系统。
显而易见的是,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利益需求,有时候是会发生变化的,我们也要卸下历史包袱,更加客观地认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亲疏远近”,更加从容地与周边邻国交往与互动。
今天的中国正怀着远大的梦想与抱负,走向新的复兴之路。即使这些国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常与中国唱反调,但中国却愿意包容彼此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问题,这就是作为一个强大民族源自于骨子里的自信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