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拉祜族正在过的葫芦节是个啥节
我们听过葫芦娃、葫芦兄弟,但你知道还有个葫芦节吗?村姑今天带大家一起了解下这个特殊的节日。说起葫芦节,我们先来聊一聊拉祜族。拉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衣服以黑色为主,宽松,女子喜欢带银镯首饰。一般不吃狗肉,喜欢烤茶喝酒,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吸烟。把葫芦视为精神“圣灵”和生活伴侣。出门总离不开葫芦,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带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就是葫芦笙。葫芦节是拉祜族特有的、最隆重的节日,堪比汉族的春节。拉祜语称葫芦节为“阿朋阿龙尼”,于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举行。年起,时间改为阳历4月8、9、10日。关于这个节日的来源有两种传说。一、源自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厄莎”是一个音译词,在拉祜语中是天帝,也就是佛祖的意思,她是拉祜族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厄莎造就天地万物后,将一粒金色的葫芦种子种在一棵大树下,种子逐渐发芽、开花、长成葫芦。厄莎请来小米雀和松鼠啄开葫芦,一男一女从葫芦里走出来。他们就是拉祜族始祖扎迪(男)和娜迪(女)。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拉祜族为了庆祝这个诞生日,每年举行庄严的庆祝仪式和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于是就有了“葫芦节”。二、流传较广的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水灾,洪水吞噬了一切。惊天骇浪当前,祖先为了延续人类繁衍的希望,把五十对男女分别放进了五十只大葫芦里,让葫芦随水飘逝。其中的一只葫芦,几经漂流,到了云南省境内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原上。洪水退后,葫芦一分为二,走出来这对男女,便成了拉祜族的祖先。时至今日,拉祜族人都称自己为“葫芦里诞生的民族”。从他们世代相传的各种图腾和传说故事中,都能看到拉祜族人民对“葫芦”的崇拜,象征拉祜族从葫芦中走出,朝太阳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向往幸福的美好心愿。年11月6日,澜沧“拉祜族史研讨会”综合各方意见,决定把传说中拉祜族祖先诞生的日子法定为全县拉祜族的节日。年8月7日,澜沧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届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3天为拉祜族“阿朋阿龙尼”,即葫芦节。年起,时间改为阳历4月8、9、10日。跳芦笙舞: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芦笙,拉祜人的芦笙多了个葫芦元素。他们在葫芦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芦笙,过节聚会穿着民族服装聚集到村子的广场上,跳起欢快的芦笙舞,表现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幸福生活的祈盼。舞蹈内容以表现拉祜族原始的宗教礼仪、生产生活,模拟动物,展现人的欢乐情绪等为主,从最开始的犁地、撒种开始,一直跳到丰收的喜悦。年,拉祜族芦笙舞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护展名录。跳摆舞:这是拉祜人在芦笙舞的基础上融合了傣族民间舞蹈发展而来。它吸纳了傣族民间舞蹈《嘎光》的手部动作,伴奏乐器采用傣族的打击乐器,手舞足蹈地表现传统芦笙舞的内容。舞蹈程序为:先由舞蹈熟练者手拿着长鼓、锥、镲边敲边领舞,其余参舞者依鼓点节奏和领舞者的动作翩翩起舞,参加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可围成一圈或几圈跳,也可列队跳。三跺脚:先在场中安置一张桌子,放上烟酒,在葫芦笙的伴奏下,人们围成圆圈,按一定的动作跺脚转圈。一般由歌头领唱主词,众人跟唱衬词,边唱边跺。打糍粑:先把糯米蒸熟后放在石臼里,然后用一根大木棒反复用力往臼里打,一直要把糯饭捣成糊状为止。打好的糍粑就带到庆典地方,跳舞唱歌累了就就着酒喝。打陀螺:用一段很短的圆木头,把它的一头削成圆锥形,圆锥的顶端钉一个铁钉做成陀螺,然后拿一根绳子把陀螺绕几圈用力一丢,陀螺就会在地上转起来,然后用鞭子不停地抽打陀螺,陀螺就会不停地转动下去。喝酒:葫芦节庆典要持续三天三夜,拉祜人不停地唱歌跳舞。渴了喝口米酒,饿了吃口粑粑,累了休息一下继续跳,欢庆美好的节日盛会。
上一篇文章: 老挝首都附近旅游区翻船事故致8人死亡中 下一篇文章: 3千人民币可换67万缅甸元,在缅甸能干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