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啰啰咚及其音乐思维
文/周守宏(湖北)
编辑/不倒翁
监利自古属江汉楚地,尚楚风,作楚声。所以流传了具有山歌风味的民歌“啰啰咚”。本文对“啰啰咚”的历史渊源、名称由来、音乐特点、旋律调式等方面的音乐思维作些探讨。
关键词:啰啰咚、历史、名称、调式、思维
监利位于湖北省的南部,东滨洪湖,西接荆州,北通汉水,南濒长江。属“云梦古泽”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监利县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成为江汉—洞庭凹陷盆地。监利就是这个盆地的一部分。地形南北部比较高,中间属于四湖洼地,所以这里积水汇集,湖沼密布,河湖交错、盛产水稻,一年三次插秧可分为早稻、中稻、晚稻。水田面积占全县90%,是全国的产粮大县。因此,农民在劳动中创造了世代相传的秧田号子“啰啰咚”。笔者在文化馆工作三十多年对“啰啰咚”深入实际地调查研究的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分别进行其音乐思维的探讨如下:
一、历史渊源
“啰啰咚”关于它的考证据,相传春秋末期以来,原生态秧田号子《啰啰咚》,便在此处悠然回响。孔子周游列国,路过楚国,途中问道于楚人,“楚人接舆,佯狂而歌。”随即,“楚民接音传声,鼓盆而歌。”监利赖晓平同志在《楚词韵语》中找到了依据:“诗三百篇无楚风,然江汉间皆为楚地,文王化行南国,汉广《江有汜》列于南(周南、昭南),乃居十五《国风》之先,楚实为《国风》之首也。”“楚人好歌,乃有楚狂凤兮,孺子沧浪(汉水东南)之歌。唐永荣老师一直以来也在研究,他介绍了清代文人李凋元的《南越笔记》中记载有“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意作,弥日不绝,是日秧歌”。唐代刘禹锡的《插秧歌》写有“……田塍望如线,白水先参差,农女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郢中为江汉平原腹地)追根寻源,“啰啰咚”应属楚风或者接舆歌余脉。
二、名称由来为什么叫《啰啰咚》?自从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监利文化部门对《啰啰咚》又多次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赛宣传等活动,所以现在都知道监利有原生态民歌《啰啰咚》。为什么叫《啰啰咚》?其实《啰啰咚》是一个号子的音,用象声词“啰啰咚”来代替。如一句歌词:自从盘古开天地,一首田歌唱到今。唱出来就会加上很多衬:“自(呀)从(呃啊)盘(啰也)古(呃呀)开(哟嗬)天(啰嗬)地,一(呀)首(嗬啊)田(啰也)歌(呀)唱(啰啊)到(呃)今。”她的属性就是号子,所以它的衬词衬腔比较多。
例:
主要作品有《花“啰啰咚”》、《也“啰啰咚”》,《五色绒线绣一支花》、《粗倒腿之歌》、《幺妹子吵嫁装》等等。同时它可以借民间戏曲唱本为内容来演唱,也可以即兴演唱,看什么唱什么?无论它唱什么内容,但它的音乐里面的衬词大量应用的都是《啰啰咚》。
所以,它的名字从传统流传下来就叫《啰啰咚》。
三、音乐特点
《啰啰咚》是平原地区带有山歌风味的《啰啰咚》。曲调高亢,高音区域音有一定的游移性。它属接力式的传声唱法,曲式结构具有复调音乐的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就是由几个声部构成的多声部音乐,以与单声音乐相对,也就是几个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按照对位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并与主调音乐相对。构成复调音乐的各声部并无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如《恭请满堂歌有们》谱例(略)是最典型的具有复调音乐特点的民歌。俗称“打和声”。演唱分头声、二声、三声。三声过后“掀蔸子”(即合唱)。从而达到高潮。号子先由一个男高音开头唱引歌也叫“打闹台”。唱词为“打起来哟闹起来呀——大家打起精神来——哟”,随即,由一个音质更高的人接声,俗称“呼叫子”:“啰嗬也呜呃呜呃…。”紧接着,由一个人开始唱正本。也可以即兴演唱。歌词的结构类型可分为:简单的一句子结构或者较复杂的多段体结构。监利以第二种居多,这种结构形式,新颖别致,妙趣横生。构成了啰啰咚歌词的艺术特色。啰啰咚在音乐上自由的节奏,悠长的旋律,使它具有平原地区山歌风的特点:一般以四、五度跳进为其特征;句法上构成先扬后抑的旋律线;上在高音区运用富于色彩性的偏音。在一平如镜的秧田里,歌手们轮流演唱、一领众合,时分时合,此起彼伏,优美动听!
四、旋律调式
《啰啰咚》是一首以楚徵体系“徵、宫、商”三声腔为骨架的音运用清角、变宫作为再装饰的清乐七声商调式的秧田号子。
1、宫商调式临时转换
这是一首运用偏音变徵进行装饰音,以楚徵体系“徵、宫、商”三声腔为骨架,还运用正音羽、角。羽上行到商,商下行经过徵再落商音。
2、徵商调式临时转换加变宫的六声徵商调式,徵起徵落,商调式后商起宫落,七度大跳也很自然,这与监利的方言有关,处于西南官话和湘鄂方言的过渡地段,开口呼的音节占所有音节的一半,保留了很多“下平声六麻”的古音楚韵。属古楚音。
3、宫徴调式临时转换
加变宫的六声,合唱部分宫起宫落、徵起徵落,领唱充分体现了“起承转合”,起到承感觉到大小调临时交替出现,转又从徵上的属音商回到了合的徵调式。例:
3燕乐徵商式
如;花“啰啰咚”《郎唱花歌姐不怪》全曲高音部位的色彩音都用了“闰”来作装饰,表现出音在高空环绕,并且传送很远……这是男男女女在田头地角劳动时,为了消除疲劳、振奋精神而唱的情歌。
4、雅乐调式
用偏音以变徵装饰徵,因缺变宫,故称雅乐六声调式;这里我在参加全国“八艺节”戏剧《渔剧》(殷崇俊编剧)音乐的创作中有意把监利南民歌和监利中、北的《送郎当红军》、《螃蟹歌》结合起来创作。让监利民歌南北融合、通俗上口。
综上所述:
1、“啰啰咚”在监利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劳动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是平原地区唯一的具有山歌特点的原生态民歌,运用大量的衬词衬腔,在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上具有复调音乐特色。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2、楚徵体系三声腔骨架是以四度、五度跳进音程为基础,进入高音区兼有大七度跳进。句法上构成先扬后抑的旋律线;上在高音区运用富于色彩性的“偏音”;
3、调式旋法上,以五声调式为主,加“清角”
“变宫”
“闰”构成了五彩缤纷绚丽色彩。调式有单一调式和交替调式等。句式结构上,有单句、上下句、多句……曲体还有衬句、穿句、赶句,最后甩腔结束。
4、建立在“宫、商、角、徵、羽”五个调的各种调式,其色彩组合方式变化多样,同时也造成了各地音乐风格不同特点。因此有认真研究它、总结它的必要。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传承工作。同时也要打开思路,运用到创作之中。我们在研究该民歌的同时将西洋和声的调性功能思维与民族弦律的调式色彩思维相结合将可以更好地继承传统并指导我们的创作。
《啰啰咚》是监利县原始农耕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枝“奇葩”,它的发声技巧上也十分特殊,号子音域粗犷,一气呵成,唱腔婉转悠扬,一字一顿,同时锣鼓相伴,地方特色十分浓郁。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匾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监利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农耕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县,《罗罗咚》是监利中、南水乡非常古老的民间原生态插秧号子,它历经了江汉平原沧海桑田的变迁。作为一种具有超强生命力的民俗民歌,它扎根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为监利的农村文化和农民生产生活,注入了很强的精神活力。现在,随着原始农业劳作方式的改进,原来在监利县农村广为流传的插秧号子,也随之被现代农业的机械声取代。因此,研究、整理、传承、保护很有必要。
周守宏简介:
作曲家,二胡演奏家。汉族,籍贯,湖北。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艺术考级考官。历任湖北监利县音乐家协会主席,监利县文化馆馆长,研究馆员。(正高职称)
多年来,从事群众文化的宣传组织、创作辅导等活动。主编了艺术学科的科技成果书籍《中国民族民间歌曲、舞蹈、器乐集成》;均入全国卷,被联合国收藏。出版了个人创作歌曲选《旋转舞台》。代表作有歌曲《中国人》、《面对一切》;歌舞有《田园春晓》、《赶会》;器乐曲有《梦中情思》(年选送德国演出。);戏剧音乐《渔妈莲妹红军哥》;论文有《监利民歌初探》、《浅谈和弦类别》、《音乐与数学》、《文化馆内部管理之我所见》等。
三十多年来,在省市中央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播放、发表歌曲、电视音乐、器乐曲、论文、歌词等作品达余首(篇)。2007年创作的荆州花鼓戏《渔妈莲妹红军哥》音乐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创作大奖。其名录被收入《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高级知识分子传略》、《中国民间名人录大典》、《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等。年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