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投降的日本兵打了近30年游击战
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信仰的力量还强大。信仰能够创造奇迹,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最终战胜日本,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典范。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民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仰,是促成战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国家之争,百姓和士兵们只有认命的份。国家下达了战斗指令,士兵们只能义无反顾向前冲锋。战争年代,我军阵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革命烈士,他们为革命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力所能及的力量。与此同时,敌军阵营中也出现了一些让人佩服的士兵。
当年有一位坚定的日本士兵,坚持打了30年的游击战,直到年才正式投降。也正是如此,他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最后一个投降的日本兵。
冲锋在最前线
年,小野田宽郎出生在日本海南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上过小学之后,他和同伴们一起进入了当地的一所贸易商社工作。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数量少,再加上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它们萌生了侵略别国以扩展领土的计划。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它的军事力量却很强大。相较于周边的中国、越南、老挝等地,日本可谓是军事上的龙头。
既有提升发展速度的愿望,又有雄厚的军事力量支撑,日本便渐渐走上了军事侵略的道路。在大日本帝国的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士兵冲上战场,为国效力。
在国家征兵打仗的号角声中,小野田宽郎和身边的兄弟们一起踏上了战争的旅程。侵华战争轰轰烈烈地进行,像小野田宽郎这样的士兵们也怀揣着必胜的信念奔波在一个又一个战场之间。根据军事上的安排,小野田宽郎进入军校,接受专业的军事教育。在军校的所见所闻,小野田宽郎被灌输了日本最强、日本必胜的思想。培训结束之后,小野田宽郎接到了上级的命令,他们部队要奔赴卢邦岛,指挥当地警备队开展游击战。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三十年。
消息闭塞,力拒投降
卢邦岛是位于菲律宾的一个重要作战据点,这里虽然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美军在占领卢邦岛之前,就已经在岛上建立了先进的雷达站和便捷的机场。同时,这里也有茂密的丛林和临海的优势,无论是生活还是作战,都有极大的优势。
小野田宽郎和他的战友们进入卢邦岛以后,本应该快速进行的破坏活动却迟迟没有进展。
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因为卢邦岛位置较远,日本政府为其提供的弹药和物资补给不充足;二是因为小野田宽郎所在的部队有所顾忌,他们担心后期进入反攻阶段的话,破坏了机场会影响日军的行军进程。于是,本该大肆破坏岛上设施的这群人,并没有轻举妄动。
在他们等待期间,美军却率先展开了吕宋岛登陆战。日军不敌美军强大的火力,很快被歼灭一空。随后,美军战队登陆卢邦岛,将驻守在岛上的日军清理了一遍,最后只有40多个人侥幸活了下来。
小野田宽郎很幸运,他也在战乱中活了下来,并前往深山密林与其他幸存战友会合。在活下来的人中,小野田宽郎是唯一的军官。因此,他成为了这一小队人的主心骨。
在小野田宽郎的指挥下,这一小队继续和美军周旋。直到年底,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对此,美军在岛上大肆宣扬这个消息,想让这些人投降,尽早放弃抵抗。
可是,深受“日本必胜”信仰的影响,小野田宽郎并没有选择相信。在他眼里,大日本帝国是战无不胜的。美军之所以这样说,不过是想将他们一网打尽罢了。为此,他们更加疯狂地攻打美军,开展游击战争。
日军投降次年,岛上的41人被美军抓走送回日本,还留下小野田宽郎四人留守在岛上。他们坚定地执行长官当年的任务,在岛上与菲律宾的军警战斗。好在岛上物产丰饶,几人的生存是没有问题的。
就这样,在消息闭塞的卢邦岛上,小野田宽郎和仅剩的几名战友坚定地进行着游击战争。面对投降的号召,他誓死不从,并坚决抗争到底。
恍然醒悟,早已物是人非
小野田宽郎不投降,岛上的美军和菲律宾军警就一直打。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和截杀,小野田宽郎的战斗友们渐渐倒下了。日子一天天地过,绝望和无奈也与日俱增。
最开始,有战友忍受不了而选择投降,后来又回到岛上劝他们投降。可小野田宽郎认为这是敌军瓦解他们意志的手段,坚决不相信。
直到一位日本的探险家来到这个岛上探险,小野田宽郎才真正有了那么一丝动摇:日本真的投降了吗?战争真的结束了吗?小野田宽郎不敢想象,他委托探险家将自己保管多年的军刀亲自交给天皇,说要拿到指挥官的命令才会投降。就这样,探险家带着他的照片和军刀回到了日本,并面见了天皇。
历经波折,最后还是找到了小野田宽郎当年的指挥官。他亲自来到岛上,与小野田宽郎见面。那一天,小野田宽郎站得笔直,表情异常严肃。指挥官庄重地向小野田宽郎下达投降的命令,还交给了他一份当年撤退命令的副本。至此,小野田才恍然醒悟。
小结:
信仰是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正式投降以后,小野田宽郎的人生仿佛失去了重心。他不敢想象,自己心中那么骄傲的大日本帝国会选择投降;他也不敢想象,战争已经结束这么久了,社会也已经变化这么大了。
不过,现实如此,他又能改变什么呢?他只能坦然接受罢了。晚年的小野田宽郎成为了一个文质彬彬的讲师,他四处游历,四处宣讲,向一代又一代人讲述着他30多年的经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