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如何为烂片写一篇不错的影评

本文作者:李啸天

按:这篇文章的标题原本叫《抢打露头鸟,破坏规矩者死》

在美国,报警电话、急救电话、救援电话、火警电话都是,一号通。而则是警察内部的急救与救援电话,一旦某位警察拨通,就意味着他那里有警员受伤,需要救援,而且正在处理的警务上也需要支援。这是一个很严肃也很严重的电话,一旦接通,附近所有警员都需无条件前往,并放弃手中正在处理或将要处理的事务。美国的情况并不通行于其他国家。在香港,是普通报警电话,一般市民都可以拨打。而在中国,尤其是住在北京的人会知道,则是医疗救护电话,与并行使用。只是属于北京市红十字会,属于北京市卫生局,两个系统,一个属于民间,一个属于官方。这俩系统有时候还会打架。去年底发生在首都机场的南航急救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辽宁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张洋年11月9日乘坐南航CZ次航班抵达北京,结果因腹内疝痛到无法起身,拨打急救电话后,先是发生南航与救护人员谁也不抬病人下机的怪事,相互推诿达50分钟后,还是记者自己忍痛爬下了飞机。随后,又舍近求远,避开病人提医院医院的要求,绕过北京城,将其拉至偏远的急救中心,因为那里医院。再然后,急救中心的医生一直问病人是否吸毒,这里的医生初步判断张洋是毒瘾发作,幸亏病人自己清醒,最终自己联系朋友才完成了自救,但还是因为再三延迟不得已需要切除0.8米长的肠子。事后,该记者将自身经历写成文章发到了自媒体上,这才揭开了盖子,让航空公司与急救系统的潜规则浮出水面,引发闹的舆论热议,南航与红十字会好不尴尬。本来因郭美美事件搞得名声大臭的红十字会也因此次事件变得更臭一层,电话也声名远扬,不过这名声也是臭的。这里就不谈太多了,回说报警电话的事,国内一般报警电话是,火警是,交通事故是,都是单独运行的系统。至于中国警务内部有无类似美国呼叫电话,不得而知。

好莱坞影片《》顾名思义,讲的就是警务内部报警电话的事件,但到了国内被翻译成《红色警戒》,实在是意译过了头,大概是想蹭热门游戏《红色警戒》的IP吧。可是,这个故事又与大IP《红色警戒》差的太远了,这种硬靠实在没有缘由。不过,既然发行方这么蹭了,还被总局通过了。那就允许我在这条路上走远一些,评论这个电影就从《红色警戒》说起吧。

(评:不知道咋写影评?可以从电影的片名开始,将已知的各种知识点拉过来,洋洋洒洒几百字就出来了。)

资深游戏迷都知道,《红色警戒》是一款将-年间世界上存在的冷战打造成虚拟世界中的热战的游戏。冷战以苏美为代表分为两大阵营,苏联一方为红色,美国一方则为蓝色。所谓“红色警戒”,就是以蓝营的资本主义国家抵御红色的社会主义武力入侵的设定。而《红色警戒》游戏中,红蓝二营正式开战,玩家可以选择红色阵营中的一个国家,也可以选择蓝色阵营中的一个,然后向其他国家开战。陆续推出过多个版面,尤其以《尤里的复仇》比较红火。作为一款策略型游戏,许多童鞋都爱玩,我也曾经是狂热者之一。天朝作为红色阵营中的大国,在某些版本中也是一个BUG级的存在。游戏之外,现在的世界,冷战已结束多年,蓝营以北约的形式依然存在,红色阵营早已溃不成军,但也并未消亡,像大天朝就屹立不倒,扛着红色的大旗在飘扬。不走歪路不走邪路的意思就是对不变蓝的一种承诺。不过,铁板一块的新红色阵营却组不起来了。当今世界上仅有的5个红色国家,包括中国、越南、古巴、朝鲜、老挝,基本上相互瞧不起,意识形态起到的维系作用并不强大。

话说,将《》翻译为《红色警戒》到底是几个意思?不知道这个名字有意识形态的暗喻吗?这样蹭IP有意思吗?这该是对内容有多么的不自信?我曾经在《边境杀手》的影评里(边境杀手:黑社会以和为贵)讲过一个上海朋友的经历,写到了警匪一家亲和睦相处的故事。详细大家可以去那篇文章里去看,大致是说警察只要与匪首达成一致,基本上就足以有效控制整个片区了,两者互生共荣,相互利用。匪首需要警察的默许,以统治片区,而警察则需要匪首提供政绩与可掌控的的安定。下面的评论中不少朋友对这个描述印象深刻,并有人还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引来很多认同与感慨。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来说,抛开“人民卫士”“人民灵魂的工程师”“白衣天使”“父母官”以及“社会渣滓”“地痞无赖”这些带有强烈道德性的标签,每个人就会还原为警察、教师、医生、公务员或者小偷、黑社会成员这样的社会分工下的不同角色与职业。刘少奇握着时传祥的手说,你我“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刘少奇的意思,你我岗位不同,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刘少奇的这句话,讲的实在是棒极了,从普遍意义上讲出了不同的人,在社会中的存在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大家都是人,生下来是一样的。到了现在,把刘少奇的话加个币字,为人民币服务,就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了。警察与小偷,原则上也都只是一份职业,都为了人民币活着,只是警察靠合法的工资与奖金,小偷则靠非法的手艺。

(评:看到片中有熟悉感的镜头,就可以谈感受,将有关的记忆与知识拿过来用用,往往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嗯!当把人还原为人,都在为人民币服务的时候,什么贪污,什么偷盗,什么蝇营狗苟,就看得清楚了。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的、带有腐败性质的社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总是存在的阴暗面,尽管大家都不喜欢,但又总是无法彻底根除。鸡鸣狗盗之辈自不必说,一直以来都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贪污腐败之事,即便是现代西方民主社会中,也会存在。只是他们强大的互相监督制度,以及信用社会系统的完善,使得大部分公职人员不敢腐而已。而缺乏可持续的有效的监督的天朝,腐败就蔚然成风,让人无可奈何。不过,再完善的社会制度,也会存有缝隙。尤其是在局部地区,一旦缺少社会阶层流动,铁板一块之下,往往隐藏暗流,阴面的一面就会更多地泛现出来。《红色警戒》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上面铺垫了这么多,想要说的是,如果把《红色警戒》看成是中国的故事,将影片中阴暗腐朽的亚特兰大置换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会有违和感,这样再去看这部电影,可能理解就会深很多,而不是只它看成一个单纯的犯罪片。说实在的,单纯作为犯罪片来看,《红色警戒》也算不上什么佳作。而把它引申开去,把国内不能拍无法拍的题材借位转移到本片中去,就会觉得非常有意思。就像我们自己无法拍摄《许三观卖血记》,只能去韩版里去体验一样。

(评:很多读者问影评究竟该客观还是该主管,其实并没有定论,还是看你写成什么样子,能够具有较强的可阅读性,而且能够围绕电影说出自己的道理来,其实都可以的。)

《红色警戒》讲述发生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一段可歌可泣的犯罪故事。原本,几个同在海湾战争中结成生死兄弟的军人,回到国内后,分别进入了不同的警局,由“战争英雄”成为了“人民卫士”。不过,身为警察的职业,他们却不是什么好人,而是背地里干着打家劫舍罪恶勾当的暴力犯罪分子。亚特兰大,本身是一个黑帮、毒品横行的地方。作为一个局部社会,这里警察与黑手党各行其职,只要大家都在可以容忍的尺度内行事,谁也不会妨碍谁发财。虽不敢说和谐相处,但只要在可容忍的界限之内,警与匪,良民与乱民,只要不太过不逾越对方的底线,没谁会理会谁。一个相对稳定的小社会里,这个秩序只要保持着动态平衡,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破坏规矩的人出现,将平衡状态打破。嗯,就像我所描述的上海一样。警察每天巡游着,打击敢于出街的歹徒。同时,警察也在为自己找钱,偷偷摸摸搞一票,赚点或大或小的钱。当然这些是非法的勾当,但只要不被发现,手段足够隐蔽,并且在可以社会容忍的尺度内,似乎这样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是,秩序的崩溃,总是有人率先跳出来。这一次,是亚特兰大本地的俄罗斯黑手党,他们的老大势力过大,连普京都忌惮三分,自持强大却做得太过了,为美国警察所不容,而且抓住了他的把柄,终于将其投入了监狱。而他们的老板娘“凯特·温斯莱特”则不甘心,一心想将自己的男人捞出来。于是,她决意派人深入到危险领域,以毁掉那些个影响黑手党大佬的犯罪证据。最终,她雇佣了几名警察去搞定这件事。这几个家伙,身披警察制服,多了一层保护衣,行事更显隐蔽,这几个人以“切瓦特·埃加福特”为核心,围绕着他还有“安东尼·麦凯”“亚伦·保尔”“小克利夫顿·克林斯”“诺曼·瑞杜斯”,其中“切瓦特·埃加福特”娶了“凯特·温斯莱特”的妹妹“盖尔·加朵”。于是,“凯特·温斯莱特”就以“切瓦特·埃加福特”的孩子为要挟,让他带领自己的兄弟去洗劫银行,不是为了抢钱,而是去毁掉藏在银行保险柜里的犯罪文件,也就是能够治自己男人罪的证据。爱子心切的“切瓦特·埃加福特”带领小分队进行了行动,尽管有些瑕疵,但还是几乎完美地完成了这项任务,但“凯特·温斯莱特”却不这么认为。她不仅拒绝为这次抢劫埋单,还要“切瓦特·埃加福特”他们再干一票,再去洗劫“国土安全部”,以彻底毁掉影响她老公的证据。

(评:剧透好不好?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还是看写作者的个人偏好,还是叙事的技巧性。)

要进入国安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最完美的策划,也需要时间来支撑。而最低限定的时间,也需要10分钟。但他们全身而退的时间只有3分钟。要多出来7分钟的话,就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于是,“切瓦特·埃加福特”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利用其中一人,来触发电话。以便让周围警察全部赶往电话源那里,为抢劫赢得一些时间。但怎么才有足够的理由才能拨打电话呢?这必须要牺牲掉一名无辜的警察才行。而这个倒霉鬼看起来正好送上了门来。“安东尼·麦凯”正好来了一个新搭档“卡西·阿弗莱克”,他从别的地方刚刚调过来,怀着满脑子的不合时宜。正好,以执行任务的名义,搞死他得了,反正在警察的眼里,无论谁都是要死掉的,只要死的不是自己就好!不过,这个“卡西·阿弗莱克”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从其他地方调来这里,不代表他就是毫无能力的菜鸟,恰恰相反,他也是一名资深的警官。更要命的是,他没有原罪,还一身正义,心怀理想,而且非常想做点事,来改变这个地区的治安环境。身为理想主义者,“卡西·阿弗莱克”才是一名合格的警察,“切瓦特·埃加福特”他们则是披着狼皮的羊,是社会渣滓。不过,“卡西·阿弗莱克”想要改变这里的社会生态,这一点上,他也成为了一个社会秩序的破坏者,与“凯特·温斯莱特”的老公一样,两者身处社会的两端。

要命的就在于这里,一旦规矩的破坏,从两头同时进行,那些夹在中间的人,就不是那么好浑水摸鱼了。“切瓦特·埃加福特”自认为策划的天衣无缝,但实际上他们的末日已经来临。替搞大了的黑手党头领干事,而且干的还是惊动全程的打劫大案,他们这种轰动性的行为,足以让警察的核心部门来处理这一案件,务必要稽查到底,捉捕归案。而负责他们案件的警察,则是“卡西·阿弗莱克”的叔叔“伍迪·哈里森”。当“安东尼·麦凯”将“卡西·阿弗莱克”当成下一个目标时,“伍迪·哈里森”的嗅觉也慢慢追查了这里。按照计划,“安东尼·麦凯”需要将“卡西·阿弗莱克”带到一个废旧的厂区,并在那里设计干掉他。但阴差阳错,“安东尼·麦凯”不仅没有干掉“卡西·阿弗莱克”,反而自己身受重伤,倒是“卡西·阿弗莱克”为了救他,主动触发了电话。那边厢“切瓦特·埃加福特”与“小克利夫顿·克林斯”听闻电话响起,就按计划去执行打劫的任务。甚至,他们完成了它。

不过,整个故事的走向,还是偏向了主旋律,身陷泥滩中的坏人中,总是要一个接一个的死掉。先是“诺曼·瑞杜斯”,然后是“亚伦·保尔”,接着是半死不活的“安东尼·麦凯”,再接下来是“凯特·温斯莱特”,最后是“切瓦特·埃加福特”,最终是“小克利夫顿·克林斯”。而代表正义一方的“卡西·阿弗莱克”及“伍迪·哈里森”都活的好好的。说白了,看似是一个以坏人为主角的犯罪片,但最终还是以代表正义一方的胜利来做了完结,最后落得一个俗套。这也大大拖低了整部影片的分数,说它是一部烂片都不为过。

如果,影片将人物的结局落得更宿命一些,不是这么简单的死掉,或者让单纯的“卡西·阿弗莱克”也在故事中挂掉,可能有一种悲壮感,影片的成色也很好很多。可惜,还是落入窠臼之中。

回到天朝中来,像剧中这样的故事,向公然持枪洗劫这样的案子,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几率不大。但情节上的一波三折,却同样存在。像谷开来毒杀英国人海伍德的案件,就让人咋舌。令计划的儿子令谷在北京北四环车祸事件,同样让人目怔口呆。在和谐社会中,他们的出头,给固有秩序捅了一刀,然后伤口开始发炎,最终一系列人的命运都因此而彻底改变。《红色警戒》给出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但现实中却往往不会如此。甚至像汕尾的林祖恋与重庆的薄都,实际上都是旧秩序的搅局者,尽管他们的初衷不同,但结局却都是一样的。对于国内的改革,想要切实改变的难度,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也不过刚刚推行了30年,就已经固化成这样了。实在是,一个两个的警报,都不足以撬动大山吧。

真正的红色警戒,才刚拉响。

(评:这篇影评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天,其实这就决定它很难是一篇很流畅的很优秀的佳作了。希望,你能够在读完之后有些收获。)

7.0

红色警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