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老挝 >> 老挝车站 >> 目送

目送

《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景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的《目送》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一个人的一生从来不是孤立的、隔绝的,从来都是情感的承载与延续,来自父母的呵护与为人父母的呵护常常同时覆盖着我们每一个人,于是,父母目送了我们的成长,我们目送着子女的成长,同时,我们又目送了父母的老去,每一代人都在上一代人的目光中成长,每一代人都在下一代人的脚步中老去。

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共同的经历,所以我们懂得;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理解。这,也许就是《目送》一文被很多人所传抄的直接原因。

可是,如果,你读了她的这本书——《目送》,你会发现,人的情感,何以能够如此丰富,而人的情感,又是何以能够如此残忍。

《目送》这本书一共有三部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百度一下,你会看到对书中内容的概括:《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在我读来,那每一篇中的每一个字都如日常见面的老友,以一种平和平淡近乎唠家常般和你说起,今天我看见了什么,今天我去看了谁,今天我和谁遇见了,可,每一个平淡的叙述中,都向我们传达着一种穿越生死、看透世事的通透,每一个文字都直击我们的内心深处,或者直接叩击我们的灵魂。

她写父母的老去,写母亲的失忆与对儿女的惦念,一边是忘却,但一边却在始终记起。她写父亲的横冲直撞到低三下四,一辆汽车收回了父亲的勇气。她写父亲的离世与儿子的成长,一边是依赖,一边是逃离。她还写政治,是一个人的喧嚣,也是一群人的孤寂。她还写乡愁,一只杜鹃与一群杜鹃叫响满山,唤起无边的愁绪。她还写世界,写平民,写战争,写战争过后痛苦的残余。

“河床上传来快乐的呼喊,大大小小的孩子们赤脚踢球,激起一阵黄沙。”这是老挝,“八千万个集束弹丢进了这莲花的国度,问题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的集束弹不会顿时开炸,而是滚落到森林里,默默躺在草丛里,等候战争结束,等候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农民来除草开垦时,或者孩子们闯来追兔子时,突然爆开。”平静的叙述后是残忍的现实,是血淋淋的历史。“远处有两个孩子玩着过来了。是那对兄弟,一人一枝柳条,在轮流抽打一个松果大的小火球,跟着火球跑。”突然,如炸弹爆开般,心里全是汗。

“到最后一个路口,鞭炮震耳响起,长孙跪在泥土中向村人行礼,在烟雾弥漫中,你终于知晓:对这山沟里有人而言,今天,村里走失的那个十六岁的孩子,终于回来了。七十年的天翻地覆,物换星移,不过是一个下午去市场买菜的时间。”

三十岁的我读来,只感觉是一种叙述,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可四十多岁的自己,处于了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的阶段,看到了大自己很多的同事在被迫地接受子女远离了自己的现实,又不得不在被动地调整了自己送别了父母的情绪,再读这一个个平实的文字,心中竟是有了无限感同身受,许多文字竟似是时时炸裂在心底。

“这世间的风景于我的心如此‘明白’,何尝在我‘心外’?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于是把相机放进走路的背包里,随时取出,作‘看此花时’的心笔记。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年4月6日星期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5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