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中合作中成就自我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山海青年说”系列报道之三

在老中合作中成就自我

桥头观潮

中国南方电网云南国际老中电力投资公司员工赵明艳——

为老中铁路工作的自豪感与日俱增

年至年,我在上海同济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在中国度过了非常愉快的留学时光。

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快”。每次回老挝休假一个多月再回来,上海的机场和地铁都会有很多新创意和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上海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友好”。记得刚到学校那会儿,我的中文不是很好。有一次,天气非常冷,我到菜市场买豆芽,走了一圈没有找到,是热心的上海市民帮助我买到了豆芽。

在中国期间我第一次接触快递、网上购物和线上支付,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贯穿着我的留学生活,如果回到老挝也可以继续享受这样便捷的生活就好了。

从中国毕业后,我积极参与到老中铁路老挝段外部供电项目的建设工作中。

还记得老中铁路通车前,为做好铁路通车的供电保障,我和同事们每天奔波于各个变电站排查风险隐患,制订相应预案,加班加点地做保障供电工作的方案。

年12月3日,在老中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老中铁路顺利通车。此后我一直坚守在供电项目,负责翻译、协调工作。我非常喜欢跟中国同事在一起工作,中国公司建立健全了电力规章制度,保证工作有规可循、有序开展。周围的中国领导和同事们也会耐心地教我处理问题的方法。这几年我不仅翻译水平有很大提高,还了解了很多电力技术相关知识,对职业的自豪感与日俱增。

老中铁路通车后,老挝居民在购物平台上买东西,等待1至2周就到了,这条期待已久的铁路的通车,让我们深感自豪。

老中铁路不仅使老挝交通条件得到改善,还为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了。像我一样活跃在老中铁路和铁路沿线产业项目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大家都为能拥有这样的工作机会感到幸运。

本报记者杨春梅编译

老挝必优教育中心校长唐雄华——

进一步加强与云南的交流合作

我与云南的缘分,要从我的中文启蒙老师说起。

年,来自云南省普洱市的许顺宏老师在我的家乡老挝乌多姆塞省创办了中老友谊学校,我是他的第一批学生。

在校期间,我获得了到云南师范大学读书的机会。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我参加了“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演讲大赛,获得第一名。

经过在云南师范大学5年的学习,我意识到人才培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毕业后,我与合伙人在老挝创办必优教育中心。经过两年的努力,必优教育中心发展迅速。从开始仅有一间教室到现在已经在万象开设了3个校区,我们还与云南当地翻译公司、昆明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云南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在语言培训、创业就业培训、招生宣传、实习基地等方面展开合作。

“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是云南师范大学传承的精神,我将会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云南是老挝到中国最近的省份,在老中合作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地缘优势,是老挝教育、人才、经贸、投资的优先选择地。未来,我希望以教育行业为基础,向国际贸易、文化交流、旅游等领域拓展,进一步加强与云南的交流合作。此外,我希望老中两国青年在致力于国家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投身到促进老中合作和友好中,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杨春梅编译

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组织部联络员苏佳浩——

从丰沙里到万象创办学校

我的家乡在老挝最北部的丰沙里省,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到中国留学。我相信学习可以改变生活。怀着这种信念,我认真学习中文,不断完善自己。

在年举办的“汉语桥”大赛中,我取得老挝赛区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的机会。在中国的留学时光短暂而美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缘故,随后我回到老挝,一边上网课,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最终成为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组织部的一名联络员。

在中国留学期间,无论是身在首都北京,还是在边疆省份云南,我都被中国的发展速度深深震撼。中国可以发展得这么好,人才是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在工作之余创办澜沧语言培训中心,一方面可以教授老挝群众中文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向中国朋友传递老挝文化,增进老中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我希望通过人文交流,促进两国人民互学互鉴、共同发展。

未来,我想把澜沧语言培训中心做成高质量大规模的学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增进老中友谊添砖加瓦。

本报记者杨春梅编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