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法海防之战,2万法军遭痛击,
年,中法战争期间,老将冯子材率部大破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并追击进入越北地区。这是清末中国在抗击西方列强时取得的为数不多的一次胜利,冯子材被写入历史课本,成为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
鲜为人知的是,在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与法军在越北地区也爆发过一次冲突。这次冲突的规模和影响虽然比不上镇南关大捷,但也给长期被压迫的越南人民和中国华侨出了一口恶气,长了中国军队的威风。
这次冲突给亲历事件的时任法军远东舰队司令Auboyneau(音译“阿巴奴”)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他以上将军衔退役,并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军队蛮横无理,在我军已经挂出白旗的情况下,仍未停止射击……使我军遭受了重大损失。”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年中法在越南冲突始末,为便于理解,开头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必要的历史背景。
第一方面军老照片
法国殖民者的丑恶嘴脸
清末国力衰微,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法国就是其中一员。法国先后参与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在此期间,法国还侵入越南,建立了范围包括今天越南、柬埔寨、老挝的印度支那联邦,并以此为基地不断向云南入侵,试图攫取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法国殖民者给中越两国人民都造成过深重的伤害。
国民政府建立以后,中法关系有所缓和,大批爱国青年赴法国学习先进技术,寻找救国真理,国民政府也试图向法国购买武器。在此背景下,中法双方于年签订协议,允许中国物资从越南海防港入境。
抗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沿海进行封锁,越南海防到云南和广西的交通线成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物资通道。国民政府耗费巨资在滇桂两省兴建交通设施,为物资内运发挥了不小作用。
但由于日本不断施加压力,以及欧洲局势变得紧张,法国态度反复,开始卡中国脖子,禁止运输武器弹药、飞机等器械。
年1月,一艘满载苏联军援的货轮被法国殖民当局扣留。经过中国反复交涉,法国只允许中国以走私的方式,用小木船悄悄从北仑河上转移到广西东兴。中国军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将物资运输回国。
法国殖民地
发展到后来,就连原本不在禁运范围内的非军事物资和矿产也经常遭到法国殖民当局扣押。
年11月,中国多辆军用卡车被扣,经过反复交涉当局仅允许每个月通过辆,这意味着要14个月才能全部过境。而据当时在越负责物资转运的陈修和回忆,法国殖民者对中国故意刁难,吃拿卡要更是司空见惯。
年2月,日军侵占海南。法国此时才意识到自己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想利用中国保卫殖民地,才放开了物资运输管制。双方还曾拟定过军事合作计划,大致内容为:中国出动8个师的兵力,由法国提供武器装备,共同保卫印支地区。
但欧洲情况突变,年8月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法国成了德国主要目标,不得不再次调整远东地区策略,幻想拉拢日本对抗苏德,再次关闭中国物资运输通道,军事合作计划也胎死腹中。
年12月,中国存储在越南的多吨钨和吨锑矿被扣留,法国强行提出要购买,但又迟迟不肯签合同。这是当时重要的战争物资,是中国抵扣外国贷款用来购买武器装备的续命物资。
法国殖民者
法国的拖延,致使中国积压在越南矿产达到吨。这不仅大大损害了中国的信誉,更是让举步维艰的抗战雪上加霜。
年6月,德军攻入巴黎扶持傀儡政权,法国殖民当局也屈从日本,允许日军进驻越北地区,至此中国物资运输通道彻底中断。
直至年8月巴黎解放,印支半岛上的法国殖民军很快投降了巴黎新政府。而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取得了巨大优势,很有可能在越南登陆。
日军担心腹背受敌,悄悄向越南增兵,并于年3月9日向法军发动突然袭击。在越的5万多殖民军队大部分不战而降,大量高级指挥官成了日军俘虏。靠近中越边境的多名殖民士兵退入中国云南和广西躲避。
中国军队在缺乏武器和物资的情况下,只能用血肉弥补差距,法国殖民者给中国抗战造成过多大的伤害,可想而知。但此时的中国却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在自身仍然十分困难的情况,答应法国请求,给予法军盟军待遇,为其安排了驻地、提供了大量物资。
中国军队拒绝法军重返越北
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此前召开的波茨坦会议决议,北纬16度以北的越南地区由中国军队受降。国民政府组织了第一方面军进入越南,担负受降任务。
入越受降前,第一方面军下辖52、60、93军,除52军为中央军外,其余均为滇军,司令员为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的亲信卢汉。后来老蒋又给了龙云几个暂编师的番号让其扩充部队一起入越,同时又调粤系出身的62军、东北军出身的53军入越监视。
龙云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把滇军几乎所有能战斗的部队全部派入越南,不料中了调虎离山计。年9月30日,老蒋命令杜聿明发动突然袭击,以武力逼迫龙云下台,强行改组云南省政府,以卢汉取而代之。
日本投降后,法国也试图重回印支地区。退入云南的法军首先向云南方面提出申请,要求让其回到越南,并参加受降仪式。此举遭到云南当局以及军方强烈反对,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当时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已经成了临时政府,他们强烈反对法国殖民统治。如果允许法国殖民军进入,必然会引发新一轮冲突,越南人民会迁怒于中国,严重威胁到驻军和华侨的安全。
其二,中国普遍对越南抱有同情,支持其获得独立。中国在抗战期间转运物资时也曾得到过越南人民的帮助。相反法国殖民者的种种恶劣表现,以及对云南的企图严重伤害了中国军人的民族情感,内心对其十分抵触。
其三,云南方面有自己的小算盘。不止一位滇军将领在回忆中提到,龙云有控制越北的野心。一旦实现,越北不仅能成为云南的后方基地,而且能打通云南出海通道,这有助于其与老蒋对抗。
卢汉与滇南美军总司令加里格
法国碰了钉子后便转向外交部门和国府高层,并抛出提前交还广州湾租借权的诱饵。最终老蒋答应让在中国避难的法军进入老挝,允许其派代表参加河内受降仪式。
于是法国殖民军司令亚历山德利屁颠屁颠地跑去找卢汉,想商讨一同入越参加受降事宜。不料卢汉连续3天拒绝见他,并独自飞往越南。云南方面还扣留法军飞机,仅允许法国人乘美国飞机入越。
受降仪式举行时,卢汉命令不准悬挂法国国旗,并要法国代表以个人身份参加。亚历山德利跑到现场一看没有法国国旗,当场向卢汉提出抗议。卢汉据理答复:“法国既非同盟国四强,也非波兹坦宣言国,自然不挂。”亚历山德利气得当即离场。
法国威逼利诱迫使国民政府妥协
法国认为卢汉是阻碍其重返越南的一大障碍,但认为老蒋比较友善,与其交涉成功概率比较大。法国人如此自信也是有依据的:
其一,英美都转向支持法国在越南的地位,老蒋正在策划内战,必须要有更多的国际援助,此时不可能与西方世界作对。
其二,还是内战问题。抗战结束,国军的部队大多在西南大后方或东南亚,仅越南驻军就有20万左右。为了抢占东北地区,应对将来很可能爆发的内战,必须尽快把部队撤出越南,调到前线去。
其三,驻越部队是滇军主力,绝对不能再让他们回云南。抗战时期,滇军是出于民族大义才调兵出滇。如果再让他们回到云南,不仅改组云南省政府的努力白费,而且内战一旦爆发,他们很可能不会再参战。
受降仪式后合影
尽管军方一再上书陈明利害反对将越南交给法国。,但基于以上几点考量,对于老蒋来说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了。年2月28日,国民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主要内容为:
1、中国军队撤出越南,并将防区交给法军;
2、法国取消在中国的治外法权;
3、中国赎回滇越铁路中国段所有权,钱由法国垫付,后由日本归还;
4、在越南海防港开辟一块区域由中国使用,并免除关税。
这份协议法国几乎没付出任何代价,而中国所获得的也只是竹篮子打水。实际上二战爆发后法国自顾不暇,哪里还有能耐维持此前的不平等条约?另外滇越铁路在战争期间已被中国事实上收回。而法国入越不久,法越战争便爆发,中国也未捞到海防港的使用权。
消息传来,越南人异常愤怒,排华情绪重新燃起。胡志明当即转告第一方面军,如果法军登陆会抵抗到底。当时参加越南受降的财政部代表朱偰在日记中写道:
河内局势,顿时紧张,越人稍有骚动,一方面疏散妇孺,一方面从事布防。此后一旬间,河内顿成空城,风声鹤唳,几有草木皆兵之势。
当时法国与越南方面也在进行谈判,但未能达成一致,法军企图以武力迫使越南妥协。年3月4日,法军代表萨朗少将找到第一方面军参谋长马锳交涉(当时卢汉被召回重庆开会),表示法军将于3月6日早上在海防港登陆。
马锳感到事态重大,表示未接到相关命令,当即予以拒绝。萨朗走后,重庆方面才传来几个电文,但电文中对交防日期表述非常模糊,仅说“3月1日至15日交防,最迟于3月31日交防完毕。”
马锳立即找来52军副军长赵镇藩及方面军各处长协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交防,但交防日期应当谨慎。当天下午,萨朗又来交涉。马锳仍答复未接到3月6日交防的命令。法国方面则宣称,法军海陆军力量均已在路上,要把中国军队赶出越北。
当天晚上8时,中法美召开联席会议商讨,会议开到5日凌晨3时。会上法国代表气焰嚣张,咄咄逼人。马锳据理力争,表示中国部队均集结在码头待运避让不开。且越南人民反对殖民统治,要抵抗到底。中国军队只会交防给越法联军,如果法军强行登陆,后果自负。
散会后,马锳派赵镇藩去联络法越双方,最终法越于5日晚上10时达成协议,但要6日下午2时才正式签字。协议的内容大概是:法国允许越南拥有自己的政府、军队、议会等机构。越南答应留在印支那联邦,并允许法军在越北驻防5年。随后,萨朗还致函中方表示法军将于7日登陆。
胡志明与法国代表签订三六协定
法军强行在海防登陆引发冲突
5日,就在越法谈判进行期间,法国驻海防领事代表阿夫申先后3次找到驻守海防港口的53军师师长王理寰交涉,仍要求6日登陆。王理寰按照方面军司令部命令回复未接到交防命令,同时警告法军:“如不听劝告,本师守土有责,只有履行职责,一切后果由法方负责。”
53军虽是东北军出身。但后期已经中央化。加入了中国远征军军列,两次入缅作战,还参加过滇西大反攻。配备全副美械,不论战斗经验、战斗意志还是武器装备都算比较强的部队,唯一不足的是缺乏重火炮。
海防港是王理寰的防区,因此他非常谨慎,亲自到码头部署防御。海防是个港口城市,商业比较发达,进入市区有一条内河,长约9里,两边布满三四层高楼,码头长3里。
王理寰安排一个营及两个工兵连驻守码头,同时安排6门火箭筒、6门60迫击炮、2门平射炮、2门重迫击炮等武器作为火力支援。
6日凌晨,中国军队在外海发现法军军舰,当即发射信号弹制止。但法军不听劝阻仍然向港口驶来,到达内河后,驻防的国军营长亲自摇信号旗制止,法军仍未听劝阻,摆出一副要强行登陆的阵型。
法军进港路线
事后得知,法军舰队共13艘(未全部入港),包括6艘步兵登陆艇、3艘坦克登陆舰、4艘运输船。载有法殖民军第9师、远东海军陆战旅和一些支撑单位共计2万余人。
王理寰向方面军司令部报告情况,马锳下令:“如敢强行登陆,即予迎头痛击。”同时他又通知60军军长曾泽生(当时60军也在码头附近集结准备运往东北),要其以炮营支援。
由于法军不听劝阻强行闯入内河,中国军队鸣枪警告。不料法军军舰开始炮击,由于法军有岸上各处军事设施详图,第一炮便打掉了一座弹药库,引起爆炸。
法军以3艘军舰在前,其它军舰紧随其后,试图强行登陆,不过法军舰艇上的重炮无法攻击近处目标。中国军队采取放敌人靠近后集中火力打击的战术,两次将法军击退。但由于火炮破甲效果不佳,未对敌舰造成太大伤害。
最后还是用来打打坦克的火箭筒发挥功效,一艘法舰中弹后失去控制沉没在岸边,另外两艘中弹受伤后挂出白旗向后方退去。沉没舰艇上的士兵纷纷跳入海中,有的游上岸趴在地上躲避,有的摇着白旗齐声大喊希望中国军队停止射击。
法国拍摄中国士兵在海防的镜头
强攻不成,法军紧急联系美军驻海防联络处出面协调,双方激战到早上8时左右才停止,时任法国远东舰队中将司令阿巴奴举起白旗到师师部与王理寰谈判。
阿巴奴见有美军联络代表在场撑腰,一开始还比较傲慢,斥责中国违反“中法协定”,损害盟友关系,要中方赔偿损失。王理寰态度也十分强硬,据理力争:“我军早已发出信号,为何你们不听制止,并先行炮击我弹药库,在国际法上你们是无理的。”
随后王理寰提出草案,阿巴奴看后不愿签字,认为这是对法军的羞辱,并转身要退出会场。王理寰警告说:“你离开我的司令部,你的安全我就不负责了。”
此时司令部门口也聚集着许多愤怒的越南人,阿巴奴看后脸色大变,为避免事态升级,最终在协定上签字。协定内容大致为:
1、此次冲突由法军负责并向中方道歉;
2、法军赔偿相关损失;
3、法军保证今后不再偷袭海防中国驻地;
4、允许法军在7日上午8时前打捞被击沉的军舰
5、中方无条件释放被俘法军,伤亡各自负责。
冲突造成中方30余人伤亡,而法军自己报出的伤亡则有较大的差异。据法国外交部当时提交给国民政府的照会中称死亡20人,伤40人。但目前法国纪念被击沉的登陆艇艇长的网站上显示死亡29人,伤93人。
而据60军暂21师参谋主任杨肇事骧回忆,双方在冲突后的谈判中,中方要求法军赔偿损失,法军则说自己伤亡余人,以此讨价还价。据他事后了解,医院的重伤员就有多人。
但无论是哪组数字,无疑都是法军惨败。
坐着的便是阿巴奴
事件影响:
这次短暂的冲突,虽然最终无法改变越南被移交给法国的结局,但也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其一,使越南与法国达成了协定,越南政府得到法军的认可。尽管在签署协议后,胡志明遭到越南国内尖锐的批判,但长远来看这个协议是对越南极为有利的。越南得以建立自己合法的政府和军队,组织起人民反抗殖民统治,这是后来取得抗法战争胜利的前提。
其二,中国军队打出了军威。尽管中国是二战胜国,但国际上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是在美国援助下才取得胜利。尤其是入越的滇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形象并不好,容易被轻视。中国强硬的反击让法国殖民者心服口服,不仅打出了军威,也提高了华人在越南的地位。
其三,不顾军队反对执意把越南交给法国也使老蒋人心尽失。尤其是滇军,本不想打内战,几乎是被老蒋一步一步逼上东北战场。滇军先后有将领率部起义,曾泽生于年在长春率部起义,马锳于年底随卢汉在云南起义。参与此次事件的53军副军长赵镇藩、王理寰也在年在沈阳投诚。
喜欢本文的朋友,麻烦点击下方小火箭为我助力,感谢大家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