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西贡被东风和西风劲吹的城市澎湃新
这是一座曾经地处东亚文化圈边缘的城市、一座有着法兰西散漫浪漫风格的城市、一座使用过美国法律体系的城市、一座被北方南下的东风荡涤的城市、一座重新引领中南半岛迎接西风的城市、一座始终被东风和西风吹拂,被动或主动调整着航向的城市……年的3月,我行走在这座曾经的西贡,如今的越南胡志明市。
从东亚的边缘转向西化的前沿
假如没有西方文明的进入,越南永远是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边缘。直到今天,当航班飞临胡志明市新山机场,从空中看到的湄公河三角洲比起珠江三角洲来,这里的地貌还保留着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本色。河流向着大海的方向伸展,远处有沙渚,近处是湿地。村庄没有清晰的边界,每块农地上一个农舍,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聚落,只有疏密不同。农田是大片大片的,每片大约1公顷。弯弯曲曲的河流之外是人工灌渠网。
越南和中南半岛的泰国、柬埔寨与中国的华中华南地区、日本、韩国同处稻作文化圈。在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历史中,直到年前,中南半岛都处在印度和中国这两大轴心文明的交叉边缘地带。此前越南无论在政治体制和文化教育,还是伦理道德方面,都追随着中华帝国。无论是向北方从属纳贡,还是一边抗北一边接收着南下的遗民(越南的会安就因为接收了不愿降清的明朝遗民而被阮朝封为“明乡”),都处于汉字文化圈中。
但是当19世纪中叶,当经历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的西方文明传到东方的时候,越南这一东亚文明的边缘,转身变成了西风东渐的风口。
胡志明市地图。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胡志明市旧称西贡,是越南南方的中心,是西方在整个中南半岛殖民最早、时间最长、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越南近代史上相当于中国香港或者上海的地位。因此其建筑明显属于三种不同时代。
第一种是天后宫这样的中国古典宫殿式庙宇建筑;第二种是年代到年代法属殖民地时期留下的欧式或中式建筑,如邮电局、红教堂和歌剧院就属于欧式,而博物馆则属于新古典中式;数量最多的第三种是现代建筑,包括高低错落的连排民居与钢结构的超高层写字楼。
殖民地时代留下来的建筑最有特点,表达出东西方两种文明遭遇时产生的冲突与妥协。法国人在年占领西贡,20年之后建立了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包括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在内,直到二战结束。这一时期的建筑最为有趣。
胡志明市邮电局,是欧式建筑在热带地区的一种样式翻新,既有巴洛克式的典雅又有着东南亚地区通风的特点。这座建筑落成于年,至今仍在使用。外墙柱子上镌刻着一些科学家和发明家名字,如伏特、加伐尼、法拉第,都是电学的奠基人。由于大楼建成的时间比人类首次无线电通信实验还早10多年,所以没有看到马可尼的名字。
进入邮电局大厅,正面是胡志明画像,两边的柜台办理邮寄业务、售卖邮票和各种纪念品。大厅入口处的两侧墙壁上是两幅巨大的地图,据说是法国地理学家手绘而成。在邮电局大楼前有两尊南越解放之后设立的雕塑。一边是一对男女青年扛着步话机,另一边的青年男女身边飞起了通信卫星,无论是移动通信还是卫星通信主题,都说明越南人毫无保留地继承了法国人带来的电子通信技术。
胡志明市邮电局
邮电局面前的红教堂正式名称是圣母大教堂,落成于年。表明越南人从法国人那里继承了天主教,如今胡志明市有20%的人信仰天主教,是仅次于佛教的第二大信仰。这是一座双塔高耸的哥特式教堂,据说每一块红砖都是从法国运来的。红教堂是一个真实的宗教场所,并不在意游客观光的需求,我们到达这里时是16:40,红教堂已经关门。
胡志明市博物馆则是法属殖民地时期的中式风格建筑。黄色的墙身、棕色的琉璃瓦,正中是一个八角重檐的楼阁,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华古典复兴式建筑。年前建成的这座建筑和当时北京的燕京大学校园建筑、广州的中山大学建筑一样,表现出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与东亚建筑传统的尊重和欣赏,利用西方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建成的。
我把这座建筑的照片发在“华南景观研究会(筹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