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老挝旅游回来,不吹业不黑,讲一个真实的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nb.ifeng.com/a/20180605/6631976_0.shtml

在老挝,糯米是主食之首,人们常将糯米团蘸入青木瓜沙拉享用,简朴的炖菜直接端上桌,无需以鱼露或柠檬汁作调味,而将蔬果简单地拌冷或水煮后即成美食。

老挝民众偏爱米食,几乎所有菜肴均以糯米作伴,糯米被小心地放置于竹筐中,需时才从蒸籠取出。由于糯米粘性强,常需手抓一块,揉成球状,伴随主菜一同食用。

老挝的生活成本相较国内较低,特别是南部地区,而万象和琅勃拉邦的消费相对较高,与国内中等城市相似,尤其在旅游高峰期,价格会相应上涨。

进入老挝,将不再见到国内常见的高速公路,道路全转为蜿蜒的山路,但由于路上车辆稀少且行车速度慢,通常限速为30公里,老挝人更偏爱使用进口的多功能皮卡车。

在国内,三百公里的路程,即使缓慢行驶,也仅需约五小时。但在老挝,由于缺乏高速公路且道路多为单车道,加之山峦连绵,同样的距离需行驶长达15小时。

每行驶一段距离,车辆就会停在一个休息站,类似国内的服务区,但每个休息站销售的商品各不相同,吸引当地民众支持,他们每次停留都会购入大量食物。

老挝人驾车时十分友好且遵守规则,城镇间主要交通工具为改造的微卡双条车,速度并不快。当我驾车跟随时,他们会立即打灯让行。

老挝的气候极其独特,酷热难耐,是我体验过的东南亚国家中最热的之一,温度常超过40度。雨量充沛,几乎如同预约般准时降落,特别是在未铺柏油的泥土路上,更显难行。

老挝的街道虽显古旧,却不见密集的高楼,每栋建筑独立,街道上也不显旅游业的浓厚商业气息,小城的宁静如同沉睡之中,与世隔绝。

小小的一碗面条,配以数量众多的香料,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尽管菜肴均为生食,但一旦习惯便觉美妙。

朗普拉邦作为老挝的古都和佛教中心,佛教文化深厚,寺庙众多,居民不烹火食。每日清晨,居民在街边为过往僧侣献上糯米,全年无休。

老挝的传统布施以糯米为主,每日清晨早起准备,首先供给僧侣,随后孩子们享用,最后由家人自己食用,因此布施的食物都是经过精心准备,将最好的食材献出。

13.每一个匆匆过往的僧侣队伍,都是以年长者领先,年轻的僧人跟随在后。而年长的僧人通常只接受糯米团作为布施,他们将收到的饼干和糖果回馈给旁边等待的孩子们。

14.在万象的街道上,尘土飞扬,车流不息,两旁是一些低矮的建筑和商铺,没有高楼大厦。这里的多数商铺和酒店门头都有中文标识,令人有如身处中国某个三线城市。

15.当老挝人相互见面时,习惯以合十礼相迎,双手合十并鞠躬致意,同时口中说着“Sabaidi”(即“你好”的意思)。

16.老挝给人的感觉是一片正在逐步发展中的土地,以农业为生命线,工业和服务业尚未完全发展,污染较少,空气清新,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享受到开阔的视野。

17.除了耕作,村民还依靠公路旁售卖农产品为生。每次路过一个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摆满各种货物的摊位以及奔跑的孩子们。

18.村里的房子大多由木头搭建,并覆以茅草或芭蕉叶作顶,因为强烈的日照,房屋的顶部特意做得较大,以便热气聚集于上部,帮助降低室内温度。

19.老挝火锅有其独特之处,中心为凸起的干锅,周围是传统的火锅部分,初看似乎融合了烧烤和火锅的元素,首先在锅中央放上一块牛油,然后在周围铺上牛肉片进行烧烤,蔬菜则放入火锅中煮熟,烤肉的汤汁流入火锅中,为蔬菜增添风味。

20.街道狭窄而充满古韵,两侧是各式各样的木结构房屋,每家门前都布置有小花园。老挝人热爱园艺,注重清洁,进屋需脱鞋。

21.万象是一个宁静的首都,干净的街道两旁种有高大的树木,突突车频繁穿行,而所有的街道都是笔直的。只有主要道路设有红绿灯,但行人信号灯常为红色,尽管如此,当地人依旧自如地穿越街道。

22.老挝的生活节奏较慢,一个上午能解决的事务在这里可能需要一整天,但这样的生活方式反而让人们感到轻松自在。虽然收入不高,但他们仍然习惯每天饮酒,这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23.老挝人的生活态度是“今天有酒就今天醉”,赚到钱后可能第二天就不去工作,待钱用尽再次出外劳动。他们的家中没有储蓄,也缺乏像样的家具,但是家家户户不加锁,也很少有盗窃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60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