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发展史,从无到有从制造到创造,

紫外线光疗仪的作用 http://m.39.net/news/a_9144905.html

年去打工,坐火车从杭州站到柳州,整整站了3天2夜,就吃了一顿饭,连蹲的地方都没有,座椅底下都是人,就差行李架上挂人了。最后累的只能哀求列车员把厕所借我们稍微躺下,人家来上厕所了,就跑出去,上完了还帮冲水。

这是一段网友的回忆,相信不少70、80后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然而,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如今北京到广州属于7小时圈,到武汉属于6小时圈,到济南属于3小时圈。舒适、快速的高铁成为大家首选出行方式。截至年底,我国高铁总长度达3.9万公里(其中含城际铁轨),实现从0到绕赤道1圈的突破。下面,小新就从四个阶段带大家回顾中国高铁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研究决策阶段,时间为年到年

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高速铁路兴建计划。但是,在修建方法上却引发了长达十多年的争议和论证。“磁浮派”和“轮轨派”之争是中国高铁技术理论奠基史上的显著标志,当时磁悬浮派认为磁悬浮列车代表着未来高铁技术发展趋势,而轮轨派认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工程造价上来看,修建轮轨高铁才是当务之急。这场历时18年的争论堪称一场关于高速铁路的思想启蒙。期间对为如何建设高铁、以什么样的标准建设高铁等问题的反复研讨与摸索,这恰恰奠定了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最终,考虑到与我国现有的轮轨技术兼容问题和造价问题,选择了轮轨技术。

第二阶段:技术引进期,时间为年到年。

年初,中国准备全国普及高铁,但是自己无法设计和制造。于是中国铁道部门举行了一次国际竞标。很多国际竞标者比如日本川崎,德国西门子,加拿大庞巴迪和法国阿尔斯通都参加了。中国铁路部门并没有选择某个竞标者,而是要求每个企业设计和生产各自类型的高铁列车。条件是必须接受中国的信号标准。就这样,中国高铁网络运行着不同国家品牌企业的各种列车。在这一阶段,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基本掌握了时速-公里的高速列车制造技术。

接下来,中国对列车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时速达公里,这些列车必须和中国铁路信号标准相兼容,以及必须在中国生产。在这种要求下,日本川崎选择了退出。日本川崎拒绝提供定制化的公里时速列车,因为他们认为技术是他们最新新干线的关键,必须首先应用在日本。

第三阶段,自主制造与创新,时间为年至今。

中国高铁的自主制造始于CRH-A,这原先是交给日本人来完成的,以实现时速公里,用于京沪线。但是,日本人退出了这个项目,并撤走了所有材料和关键技术。然而,中国还是决心继续进行这个项目,虽然只掌握了时速公里的技术。并且,中国甚至还无法获取总体控制系统的源代码。

为了克服技术障碍,自年底开始,中国建立了一个特殊团队叫做“计划”。这个团队的作用是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这个团队由青岛四方,中国中车,中车唐山公司,以及中国的25所大学,56个关键实验室和家原始设备制造商组成。其中包括了约多名研究员和约名工程师。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年,中国成功设计了自己的车辆集成,空气动力学、拓扑学,承重体系,动态传输,刹车系统,列车控制操作系统,牵引动力供应以及关键材料部件等等,首个自主设计的中国高铁列车-A正式推出。列车推出时,日本人很愤怒,认为他们的技术被中国人窃取了。然而,中国后续推出了第二代、第三代,更是狠狠的打脸。

截至目前,中国铁路已经掌握了设计、制造适应各种运行需求的不同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列车成套技术,具备极强的系统集成、适应修改、综合解决并完成本土化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自主技术标准与设计,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身。

第四阶段:走出国门(-至今)

目前,中国高铁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先进前列,并开始角逐全球高铁市场承建了世界高铁网络中的60%,主要涉及如下几个国家: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老挝、泰国、俄罗斯、匈塞铁路、埃塞俄比亚等。中国高铁正在大步走向世界。

从0到绕赤道一圈,从无到制造,再到创造,小新为祖国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8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