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全媒体时代专业传播者供给侧改
整理
王诗涵范文君徐阳仁青
图片
迪丽尼尕尔
指导老师
白净
责编
马宝涓
排版
付思涵
嘉宾介绍
沙晨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98级播音主持艺术专业
《新闻联播》编辑制片人
《中国新闻》《朝闻天下》新闻播音
驻外记者亚太中心首席出镜记者采编组长
《新闻调查》调查记者
《东方时空》《24小时》主持人
任央视驻外记者期间主持马航MH搜寻、湄公河缉凶、香港占中等重大新闻直播,足迹遍布亚太区域。
(一)
大学的第一个班会,班主任曾对我们说,他希望我们做“明”人,不是“著名”的“名”,是“明白”的“明”。我认为他说得很好。不管你是主播、主持人、记者或是编辑,尤其是在高等学府接受着高等教育,接受着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我们都应该以“专业传播者”自居,做一个“明白”的专业传播者。这能使我们在当今立足,并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
“说什么”并不是最高优先级
湄公河惨案,发生在年10月5日,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上被虐杀。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开场镜头就是聚焦在泰国清盛的一个码头,也就是我们当时采访报道的码头。清盛是泰国、老挝还有缅甸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地区。13具中国遇难船员的遗体就是在这里找到的,他们被反手绑着,身上有无数的枪眼和刀伤。10月5号案发,4-5天后,我们做了一周的持续报道。
现场报道的场景是追思会,我身后是两艘案发的船,由于机枪扫射,船的局部有很多枪眼。当天晚上我们与《新闻1+1》连线做直播报道,使用“海事卫星传送”。海事卫星基于天上的卫星,我们的移动设备是一个笔记本、一个卫星接收端。使用时需要寻找卫星信号,找到一个空旷地带,原地旋转三百六十度,当卫星信号的“滴”声越来越密集时,就是信号最强的方向,将其固定。海事卫星的缺点有:第一必须在室外,周围不能有遮挡卫星信号的物体;第二,不能移动,直播只能是定点的状态。
年5月,制造湄公河惨案的主犯糯康被抓捕,并在老挝万象国际机场被移交给中国警方,现场是万象机场的候机厅的贵宾接待室,而我们还有一路在停机坪上连线,两路信号的传输都运用了海事卫星。我们当天从早上的《朝闻天下》开始,一直直播到十二点的《新闻三十分》结束。
除了要做现场报道连线之外,很多时候我们还要制作公共信号,然后将信号分发给各个媒体机构。糯康的移交现场只有中国中央电视台有提供公共信号的技术能力和可能,而许多国内外的其他媒体都需要用这一公共信号来做报道。这就要求我们提供连续可靠的回传信号。
做驻外记者和在国内工作的区别在于,国内大型的活动报道都是可预知的,都需要至少提前一个礼拜,做好大型的转播车等技术准备。即便是突发事件可供调集的资源也相对充足。而做驻外记者的时候会有很多未知的突发状况。此外,国内的工作岗位是细分的,但作为驻外记者,你既要出镜,还要准备拍摄,而且必须要掌握卫星信号传回等技术。当你作为一个现场记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信号传回,而至于说什么,能投入的精力最好是三分之一。
糯康移交主程序就在室内,我们带的设备只有两套海事卫星。然而,在室内没有信号,于是我们就把卫星的接收器放在二楼的窗台上,让接收器破窗而出,找到信号点后立刻用胶带粘住。惊险的是,接收器很沉,窗户一直在晃,快要掉下去了,眼看只有几十秒直播就开始了,我们赶紧打电话给当地租车的司机。最后,糯康被移交场景的许多珍贵镜头都是靠这位老挝司机跪在窗台上整整一上午,通过卫星传输设备直播传送回来的。
怎么让你的报道不一样?
我们是提前24小时接到了直播糯康移交的任务,这是高度保密的。因为当地的安全环境十分复杂,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下飞机后,我们直奔大使馆。我们需要确定第二天直播的内容,但是由于在境外办案,而且案件侦破的全过程高度保密,关于中国警察有没有执法权、怎么抓人、依靠谁,我们一无所知。而这些只有时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专案组的组长——刘跃进知道,他带领中国公安和专案组在老挝和缅甸工作半年。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刘跃进的专访,但当时他正在大使馆开会,我们在宾馆等到晚上十一点半,专访从十二点开始,直到夜里一点半。他把这半年来中国公安是如何在境外抓捕到糯康的幕后故事和诸多曲折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没有磕下这场访问,那么第二天的直播报道就会只有简单的现场描述,缺乏深度、厚度,独家性、揭秘性。
所谓专业性: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对的人,问对问题。
作为一个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你要抓拢谁,这是很关键的。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而你经历了四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学习,作为专业传播者,和那些自媒体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在一个新闻报道中,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对的人,问对问题,让他说出大家想知道的东西,同时也增加报道的广度、厚度、深度、锐度和吸引力。
血泪教训中的现场报道TIPS
细节决定成败。作为现场报道记者,你需要有个万能的工具包,尤其是生活用具。2月的首尔很冷,我穿的衣服很多,全身贴满了暖宝宝。长时间的直播,需要在很脏的地板休息,为了不把衣服弄脏,需要准备塑料布,或者小马扎。为了防止直播断点,摄像机充电电池、手机的充电器和充电宝必须带好。这些经验,只有去过很多一线才能积累,却至关重要。格外要注意的是,材料一定要备份。
做直播报道前千万不要把你要说的话从头到尾地写下来,否则直播的时候你就会自然地想从第一个字开始背。即使你先前的准备十分流畅,但在现场一旦环境变得非常嘈杂,可能连第一句都忘了。我建议,直播前只能把要说的话用关键字、标题的方式记下来。并且应当把这些标题列在A4纸或者采访本的一面,不能翻页。每一个问题下写两个关键词提示一下自己。采用这种方式,你在现场组织具体的语言时,抗干扰能力就会更强,注意力才能够高度集中。
专业性无处不在
在灾情现场,第一位的是生存能力。在菲律宾“海燕”风灾报道的第一个星期,我们只喝矿泉水,只吃面包和饼干,第四五天身体就扛不住了。而西方的记者背着炉子,带着大米,买了两只活鸡。我们原本还在批判他们享受,后来才发现,这才是科学的前期准备。技术保障的专业性才能保障报道的持续性,从而决定应急报道的持续性。我们所有人每天面对的都是满目疮痍和失去家园的灾民,救援队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从这些废墟里面把遗体发掘出来。“蓝天救援队”的工作是在海边挖遗体。他们每天干的是这些活儿,如果每天回来不能洗个热水澡,晚上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每天被蚊虫叮咬,这样的工作他们能干几天?在这次国际灾难救援的报道现场,我们观察到作为报道者、作为医疗救援者等不同的队伍在应急救援的专业性上和国际先进理念的差距。这种专业性上差距决定了他们各自工作的持久性。在这场没有一个中国人死亡的灾难现场,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中国记者可以观察的不同层面。
台风灾难发生后,美国记者最先搭着美国军队飞机,进入到了受灾核心区,而我们的记者被堵在路上。事实情况是,哪个国家的记者先进去,全世界听到的就是这个国家的声音。所以国际传播力不光是考验记者或媒体的能力,更是对国个家实力的考量。国际传播力提升不光是媒体一个部门的事,应该是各部门自觉协同促成和提升的。
你在核心现场的价值
马航MH在年3月8日事发,我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作为新闻报道记者,你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地无限接近核心现场,原本应当是飞机坠落的地点,但当时信息管理系统只是记录了飞机最后的消失地,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它的坠落地。珀斯的皮尔斯空军基地是最长时间的持续报道地,后期每一天的搜寻行动全是从这个地方出发。每天机长都会在飞行结束后做一个新闻简报,虽然没有特别核心的信息,但他们仍然时时刻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441.html